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篇
水产渔业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多齿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9~310 mm、117~283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3~358 g、20~297 g,日龄范围分别为76~558 d、73~526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78 mm, L_(∞♂)=276 mm; K_♀=1.30, K_♂=1.30; t_(0♀)=-0.07 a, t_(0♂)=-0.08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350~40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3月、7月、9—10月。花斑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5~269 mm、95~264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1~220 g、8~228 g,日龄范围分别为79~486 d、84~488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69 mm, L_(∞♂)=265 mm, K_♀=1.29, K_♂=1.29, t_(0♀)=-0.06 a, t_(0♂)=-0.06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200~25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6—11月。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南海海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出现个体大小逐渐减小、性成熟提前等适应性特征。结论认为,为了南海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降低南海近海的捕捞压力以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研究渔业数据失真对两种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评估结果的影响,以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渔业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加入5种不同程度[变异系数(CV)=1%、5%、10%、20%和30%]的随机误差,模拟了(1)无数据失真,(2)仅产量数据失真,(3)仅CPUE数据失真,(4)产量和CPUE数据均失真等4种情况。利用基于ASPIC的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ASM)和基于贝叶斯状态空间建模方法的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BSM)分别评估了最大可持续产量(MSY)、B_(MSY)、F_(MSY)、B_(2011)/B_(MSY)、F2011/F_(MSY)等5种生物学参考点和管理指标。结果显示,在无数据失真情况下,ASM和BSM评估的MSY分别为2.866×10~4 t和2.836×10~4 t,B_(2011)/B_(MSY)分别为1.366和1.324,F2011/F_(MSY)分别为0.627和0.667,均相差不大,表明该渔业目前状态良好,ASM得到了较大的B_(MSY)(31.48×10~4 t)和较小的F_(MSY)(0.091);数据失真对ASM评估的B_(MSY)和F_(MSY)分别产生了严重的过低估计和过高估计,且CPUE数据失真产生的影响要比产量数据失真大;随着随机误差的增大,BSM评估的生物学参考点和管理指标的绝对百分比偏差有增大趋势;与ASM相比,BSM能够更好地处理渔业数据中存在的随机误差,除了MSY以外,BSM评估的生物学参考点和管理指标绝对百分比偏差均要比ASM的评估结果低,尤其是B_(MSY)和F_(MSY)。因此,在使用存在较大随机误差的渔业数据进行资源评估时,BSM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城陵矶至宜昌江段非底部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2011年使用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城陵矶至宜昌江段进行了6次水声学调查。通过设定分析水层以及选择性分析-55 dB以上的目标,获得该江段大中型非底部鱼类的水声学分布特征。各年组中的平均密度以10月最低,2010年中7月最高,2011年中6月最高;年组间,2010年6月显著低于2011年6月,2010年7月与2011年7月、2010年10月与2011年10月两组差异不显著;鱼类纵向分布呈现独特的波动特征,不同时段的鱼类密度波动幅度、频率均有不同。各时段目标强度分布曲线10月相对6、7月更扁平,而且平均值大于6、7月;不同年组间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显著;各月组间目标强度6月和7月对10月均表现极显著差异,6月对7月表现为显著差异。分析认为该结果的出现可能与鱼类的产卵、索饵及补充资源的临时分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上,是一个以航运为主,兼有发电、灌溉等综合开发功能的项目。为了减免工程对鱼类资源的不利影响,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采取了修建鱼道的保护措施。为了解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鱼道的过鱼效果,2012年9月19-26日,采用网具回捕和水声学监测结合的方法,对通过鱼道鱼类的种类、规格、数量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三层流刺网在鱼道内共捕获到11种鱼通过鱼道上溯,包括瓦氏黄颡鱼、吻鮈、鳊鱼、蛇鮈、马口鱼、圆吻鲴、犁头鳅、铜鱼、鳜鱼、鲢、,其中数量较多的为瓦氏黄颡鱼、和圆吻鲴;水声学监测了1267 min,共获得658个目标信号,平均每分钟获得0.5个目标,总体体长均值为33.50 cm,95%置信区间为30.43~36.55 cm。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鱼道的建成和运行,为大坝上下游鱼类的交流和完成生活史提供了渠道,对保护汉江的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分别是4.13×105t和3.49×105t,两季调查中鲹科鱼类分布的高值区均是15°N断面;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是2.03×105t,高值区位于18.50°N~19.50°N、113.00°E~116.00°E海域,而2015年秋季该海域其资源量仅0.59×105t。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是最重要的经济鲹科种类;2012年秋季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明显高于2015年秋季北部外海(P0.01,t检验),但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2015年春季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但明显大于2015年秋季(P0.01,t检验)。  相似文献   
8.
为弥补采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而获得更加合理的渔业资源密度分布情况,本研究将空间插值方法与渔业声学技术相结合,利用Echoview渔业声学数据处理系统(Version 6.1)对2014年7月至8月间的北部湾渔业声学调查数据进行预分析,再对实际探测数据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IDW)、普通克里格插值(OK)、简单克里格插值(SK)。通过计算对比几种插值模型的决定系数(R~2)、平均误差(ME)、均方根误差(RMSE)等,筛选最优插值模型。结果表明,鱼类密度总体分布较均匀,相对集中的区域较少,分别在中东部沿岸区域、中越共同渔区中西部区域和北部远岸海域,而在中南部远岸海域分布稀少;比较3种插值参数发现,R~2和RMSE显示的优劣顺序相似,OKSKIDW,ME显示的优劣顺序为OKIDWSK,说明在该区域进行的渔业声学资源密度评估中,普通克里格插值(OK)能够更好的预测北部湾海域的资源密度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 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5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以及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ASPIC与Catch-MSY模型的评估结果相近,广东海洋渔业资源MSY约为164×10~4 t, 1996—2006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产量低于MSY。Schaefer与Fox模型评估的MSY相差不大,且B/B_(MSY)与F/F_(MSY)的历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评估的渔业现状差异较大,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较差(B/B_(MSY)1且F/F_(MSY)1),而Fox模型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良好(B/B_(MSY)1且F/F_(MSY)1)。综合两个模型结果显示,带鱼类MSY为14.62×10~4~15.08×10~4 t,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MSY为3.82×10~4~6.78×10~4 t,鲳类MSY为5.77×10~4~6.21×10~4 t,鲷类MSY为4.16×10~4~4.54×10~4 t,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MSY为17.68×10~4~19.84×10~4 t。5个经济类群中日本鲭和蓝圆鲹处于过度捕捞后的衰退状态,而带鱼类、鲳类和鲷类在近年来遭受过度捕捞。研究结果可为广东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带鱼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调查数据,对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渔获率、群体结构、性比与性腺发育、生长及死亡参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2014—2015年南海北部带鱼肛长频率分布为单峰型,优势肛长组为160~190 mm,雌、雄个体的肛长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2)春季雌性个体占比较大,4个季度雌雄比与1∶1均有显著差异(P0.05);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高达74.2%;最小性成熟肛长为113mm,50%性成熟肛长(L_(50))为241.5 mm;3)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带鱼渐近肛长为585 mm,生长系数为0.2 a~(-1),总死亡系数为1.172,自然死亡系数为0.475,开发率为0.59。虽然带鱼当前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但个体平均肛长有恢复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