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疣吻沙蚕属多毛纲、沙蚕亚科、疣吻沙蚕属,俗称禾虫、流蜞,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疣吻沙蚕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氨基酸构成全面、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被称为"江上的冬虫夏草",逐渐被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深受市场的欢迎。疣吻沙蚕具有时节性强、产量少.  相似文献   
2.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隶属于沙蚕科,围沙蚕属,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由于其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及垂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关于双齿围沙蚕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工繁育[1-3]、生态修复[4]和疾病防治[5]等方面。当前双齿围沙蚕多采用水泥池或用黑膜铺设土池养殖,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饼粕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的配合饲料,这些饲料与双齿围沙蚕的营养需求并不一定相符,常导致其生长缓慢、饵料转化效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对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我省双齿围沙蚕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结合2019—2020年开展的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试验和生产,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合岩虫Marphysa sanguinea生长及产卵的生物饵料,以菲律宾蛤仔肉(A组)、近江牡蛎肉(B组)、南极磷虾(C组)为生物饵料,经6个月投喂,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岩虫生长率、产卵时间、产卵量、产卵次数、平均卵径和平均孵化率的影响,评价不同生物饵料对岩虫的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A组(135%和0.475%)>B组(112%和0.417%)>C组(106%和0.401%);B组初次产卵时间最早,且平均产卵量最高(2319粒·对-1)。各试验组平均卵径差异不显著(P<0.05),卵径范围约为:275~285μm;各组平均孵化率:B(90.67%)>A(86.33%)>C(76.00%)。综合表明:菲律宾蛤仔肉较适作为岩虫日常投喂饵料,近江牡蛎肉适宜开发为岩虫亲本强化的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