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7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窗纱旱育苗抛秧稻栽培技术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研制的窗纱铺垫、旱育秧苗、麦草旋耕还田、带土抛秧的一项轻简稻作技术,2006年试验示范省工节本、增产增效优势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其栽培技术为窗纱铺垫旱育壮秧、麦草旋耕还田、带土抛秧;每667m2抛植1.8万~2.0万穴,基本茎蘖苗6万~7万,成穗数22万~23万,成穗率达75%以上,每穗粒数125粒,结实率90%,产量650kg/667m2。施肥策略:施纯氮16~18 kg/667m2,N∶P2O5∶K2O为1∶0.5∶0.8,氮素中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40∶30∶15∶15,磷肥全部用作基肥,钾肥基肥和穗肥各占50%。水浆管理措施:泥浆薄水抛秧,湿润促分蘖,适时搁好田,后期间歇灌溉。  相似文献   
2.
黑条矮缩病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试验表明,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稻作方式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扬州地区水稻生产应选用淮稻13号、扬育粳2号、南粳44和武运粳29号等发病较轻的品种,采用机插秧、抛秧等轻简稻作方式,化学防治以防治灰飞虱为主,切断毒链,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抛秧稻大面积生产和示范方的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研究了扬粳4038采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无盘抛秧技术实现单产10.5吨/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旱育无盘培育中小苗壮秧指标和群体控制指标,并集成配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结构、源库参数等性状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应依据不同穗型,确定适宜的基本苗和N肥运筹措施,在大穗型品种单株成穗5个左右,穗粒并重型品种单株成穗4个以上,每公顷有效穗330万~360万时,群体综合性状最优。同时提出降低基本苗、调节肥水运筹等具体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粳稻南粳44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4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进行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栽培的产量表现和群体构成,研究了施氮量与抛秧密度对其茎蘖动态、品种特性、群体结构、光合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明确了适宜的施氮量和抛秧密度,提出了南粳44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示范方的产量表现和群体构成,研究了施氮量与抛秧密度对茎蘖动态、光合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明确了宁粳1号在全量麦草机械还田抛秧条件下实现单产700kg/667m^2的产量结构,提出了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超高茬免耕抛秧技术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提出的一种麦草全量还田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理念,其要点就是将轻型抛秧技术优势与麦草全量直接还田技术相结合,集成水稻抛秧轻简栽培与秸秆还田生态生产的技术体系。经过试验、示范,研究麦草还田方式、秧苗素质、田面清理、肥料施用、水分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出了适用于长江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麦秸全量还田旱育无盘抛秧的产量和效益表现,研究了扬粳4038采用麦秸全量还田旱育无盘抛秧技术实现单产700㎏/667m^2的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控制指标,并集成了配套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塑盘抛秧超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定点追踪观察大穗型品种武运粳7号的塑盘抛秧超高产栽培特点,确定了武运粳7号等大穗型品种超高产栽培技术:采取麦秸全量还田、培肥土壤的稻作技术,密度控制在105万/hm^2左右、N肥用量326kg/h秆左右(其中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4:2.5:2:1.5),合理配比N、P、K的肥料运筹技术,促进水稻早发,形成水稻超高产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10.
麦秸全量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生育特性及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试验和效益调查,对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群体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和物化成本、用工成本、综合效益等因素进行比较,明确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引导农民正确选择与麦秸全量还田相配套的轻简稻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