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4篇
  7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水稻WRKY19基因启动子功能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已获得的水稻WRKY19基因启动子(OsW19p::GUS)的转基因植株进行研究,分析了OsW19p在T1代苗期时的诱导表达特性,GUS荧光测定结果表明:OsW19p的表达可被ABA(100 μmol/L)、SA(500 μmol/L)、高温(42℃)、低温(5℃)和伤处理增强;被2,4-D(1μmol/L)、NaCl(200 mmol/L)和PEG4000(25%)处理抑制;IAA(5 μmol/L)、MeJA(100 μmol/L)和紫外线照射处理对OsW19p的表达几乎没有影响。OsW19p在转基因植株根中的表达水平高于35s,但在叶片中低于35s。OsW19p在转基因水稻扬花期茎部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花、叶鞘和叶片,在根部表达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3.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核糖体DNA (ribo-somal DNA,rDNA)的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区的RFLP序列的多态性,分析32个不同寄主来源的炭疽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TS1及ITS4通用引物对扩增各菌株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获得长约600 bp片段.ITS-RFLP共迁带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来自不同寄主的炭疽菌菌株(含福建及云南菌株)都以较高的相似系数(>0.60)聚为一类,具有较近的 亲缘关系;同时试验中所有酶切位点的综合Gst系数达到0.82,说明不同菌株间的ITS具有丰富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5.
从不同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了486株细菌。采用平板测定法和微培养离体测定试验获得12株对稻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结果表明:B4,B8,B18,B31,B34,B73和B74等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其培养液100%抑制稻瘟菌孢子萌发;同时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经鉴定该组拮抗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1,B43和B44菌株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好抑制作用,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48和B59为链霉菌,对稻瘟菌的抑菌带明显,但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油菜超油2号外源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油菜上培育出的转基因品种主要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的基因漂移受许多因素影响,如释放面积、传粉方式和花期同步率等(浦惠明等,2005;Rieger et al,2002).本研究的转基因供体油菜是超高油高芥酸转基因油菜的新品种超油2号(陈锦清等,1999),本研究通过GUS组织化学分析法检测超油2号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穗期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水稻穗期稻瘟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 g·hm-2防效最好,达938%,拿敌稳、阿米妙收、咪鲜胺、稻瘟酰胺、稻瘟灵和春雷霉素等6种杀菌剂可与其轮换使用。7种杀菌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欧博、阿米妙收、爱苗、己唑醇、拿敌稳、丙环唑和井冈霉素,防效为967%~769%。拿敌稳和阿米妙收可同时用于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相似文献   
8.
DNA的浓度,尤其是DNA的纯度严重影响后续基因组酶切等结果。为寻找一种高质量的水稻纹枯菌总DNA的提取方法,采用CTAB法、CTAB改良法、SDS法、蜗牛酶法、蛋白酶K法5种方法分别提取水稻纹枯菌总DNA。通过紫外吸光度测定DNA的纯度和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及Southern杂交评价DNA的质量,最终得出蛋白酶K法是获取高质量水稻纹枯菌基因组DNA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稻粒黑粉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齿黑粉菌属的稻粒黑粉菌引起的。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值等培养参数,观察这些不同的参数对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孢子在充分吸水、温度24~28℃、光照与黑暗间隔培养12 h、pH值为7左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试验还观察并描述了稻粒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为了建立稻粒黑粉病人工接种体系及研究稻粒黑粉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需要筛选到能够产生稻粒黑粉病的接种体——次生小孢子的培养基。试验还研究了麸皮培养基等7种液体培养基的产孢效果,结果发现麸皮培养基最适合稻粒黑粉菌产生次生小孢子。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与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融合现象。通过离体接种对菌株致病力进行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致病力最强的TTZF-1与其中52个菌株差异极为显著。进一步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显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与融合群鉴定的结果一致,与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