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红麻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探讨光长和温度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纤维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掌握它的变化规律,以便充分发挥红麻品种在引种、育种和栽培上的作用。试验于1981—1983年分别在N21°(广东化州)、28°(湖南沅江)、33°(安徽阜南)、  相似文献   
2.
从国外引进木槿属Furcaria级植物14个种,研究其形态分类、细胞遗传学、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并比较种间差异.14个种均属短日照植物,染色体基数为18.多数为四倍体(2n=72);红麻(H.cannabinus),H.surattensis和H.costatus为二倍体(2n=36),H.diversifolius为八倍体(2n=144).抗根结线虫力强的有玫瑰麻(H.sabdariffa),H.acetosella,H.surattensis等.红麻品种间植物学形态丰富,可分为29个品种类型;玫瑰麻有纤维用和食用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麻区是我国红麻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商品麻基地。它对我国麻纺原料的供应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该区红麻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能在当地留种的品种,单产不高;单产较高的“南种北植”的青皮三号品种,抗炭疽病性退化和不能就地留种。须年年向粤,桂、闽省(区)调种。华南麻区生产种子有限,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  相似文献   
4.
红麻稀有材料分类地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7份红麻稀有材料的研究发现叶、苞片、萼片、花冠、蒴果和种子等形态特征变异丰富。细胞学研究表明,染色体数均为2n=36;栽培材料随休有普通型、较大型和特大型,野生材料均为普通型;野生材料染色体结构较栽培材料对称。野生材料与常规品种杂交,座果率变幅35-50%,结实率3.2-17%,均明显低于对照(分别为69%和30%),表明  相似文献   
5.
红麻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自然条件分期播种与定光试验结合,研究57份红麻不同类型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一)分五期播种,无论何期播种,供试红麻品种的现蕾期出现在9月中、下旬;播种后约60天;介于上述二者所需日数之间等三类。(二)根据红麻品种的感光感温特性和最短营养生长期,可将供试品种分为12种光温反应类型。(三)不同光长和不同温度对麻株生长速度的影响因品种而异。自播种到现蕾的活动积温变化与品种感温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麻区是我国红麻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商品麻基地。它对我国麻纺原料的供应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该区红麻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能在当地留种的品种,单产不高;单产较高的“南种北植”的青皮三号品种,抗炭疽病性退化和不能就地留种。须年年向粤,桂、闽省(区)调种。华南麻区生产种子有限,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木槿属、木槿属Furicia组及9个主要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形态特征,并根据花颜色、苞片、叶形、着片等对12个物种进行了形态分类,为这些野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8个国外引进高产红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单株干皮重、单株鲜茎重、单株干茎重和单株纤维重的遗传力值为75.59~63.12%,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分别为19.46~10.66%和34.85~10.89%,严格选择效果明显。而株高、茎粗、皮厚、鲜茎出麻率的遗传力除茎粗外,仅30.23~53.09%,遗传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分别为2.03~7.56%和3.05~8.8%,严格选择效果不佳,可放宽选择尺度。纺织用品种的选育以干皮重、皮厚和茎粗为主,造纸用品种选育则以鲜茎重、株高和茎粗为主。  相似文献   
9.
1987~1989年对国内外316份红麻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获得了高抗材料8份,并首次发现了抗病力极强的亚免疫材料85-224。  相似文献   
10.
对420份红麻种质资源的研究表明,全生育天数的变幅为86—240天,株高为200—428厘米,茎粗为0.8—2.3厘米,鲜皮厚为0.6—1.9毫米,束纤维强力为28—52kg/g,束纤维支数为215—388支,纤维亩产60—220公斤。鉴定出一批高产、抗病、优质及特异类型品种。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其变化规律,提出种质资源利用意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