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为了探讨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根系自毒物质、缓解香草兰连作生物障碍,并储备有益菌种资源,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草兰根际土壤酚酸类自毒物质降解菌株,并测定其在液体培养基和连作土壤中对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效果及其对病原菌的平板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从香草兰连作种植园根际土壤筛选到6株可降解酚酸类自毒物质的菌株,分别为真菌BM-5、FD-21、BD-8和细菌ZD-4、ZH-19、ZH-20。菌株FD-21在摇瓶培养72 h时对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的降解率分别为78.87%、89.5%和93.62%;但在香草兰连作土壤中接种该菌株恒温培养7 d后降解率分别为43.5%、34.2%和67.28%。平板抑菌效果试验表明,该6株菌对香草兰土传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nillae )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其中菌株ZH-19、ZH-20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82.87%和82.94%;FD-21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为45.49%。16S rRNA 和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ZD-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H-19为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ZH-2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M-5为黄丝曲霉(Talaromyces sp.)、FD-21为青霉(Penicillium sp.)、BD-8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说明筛选到的微生物菌株可降解香草兰根系酚酸类自毒物质且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槟榔-咖啡间作槟榔冠层的遮荫度对咖啡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在海南省琼海大陆基地设计3种不同间作模式的大田试验:(1)高密度种植(H):咖啡、槟榔株行距均为2.5 m×3.0 m;(2)中密度种植(M):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4.0 m×3.0 m;(3)低密度种植(L):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株行距6.0 m×6.0 m。分别测定不同种植模式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咖啡植株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以及咖啡单株产量,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不同间作模式下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间作处理中除低密度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度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外,其余指标并无显著差异;相较于M,H和L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降低了0.06~0.97 μmol/(m2·s)、0.49~0.97 μmol/(m2·s)和0~0.04 mol/(m2·s)、0.01~ 0.08 mol/(m2·s)。M叶片的蒸腾速率年变化除了夏季低于H 0.11 mmol/(m2·s)左右,高于L 0.47 mmol/(m2·s)左右。其他时期M曲线分别高出H和L 0.33~0.78 mmol/(m2·s)、0.17~0.92 mmol/(m2·s)。在水分利用率方面3种种植模式之间全年变化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咖啡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指标响应于种植模式;中密度种植处理下的咖啡单株鲜果产量相较于高、低密度种植处理分别增产19.41%和18.69%,咖啡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显著增产50.62%和41.67%。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密度种植模式表现较好,在咖啡不同生长时期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位次均为第一。以上结果表明,在槟榔-咖啡间作体系中,适当密植咖啡以及增加槟榔行间距有助于提高咖啡总产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中密度间作的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间作模式的综合优势,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收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