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速生竹柳在河南省泌阳县的引种情况,总结出其优质壮苗培育技术,并介绍了其速生丰产造林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整地栽植、抚育管理、肥水管理、修枝抹芽、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全面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危害我国大豆的主要病毒病有三种,即花叶病、芽枯病和矮化病。应用差速离心法成功地从京黄3号、科黄2号和铁丰18号分离出花叶病的病毒;从丹东青豆的杂种中分离出芽枯病毒。花叶病毒颗粒为长而弯曲的线形,平均长度为661.2nm,宽度为13.9nm。芽枯病的病原为球形的烟草环斑病毒、平均直径为29.5nm。花叶病与籽粒褐斑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证明,种子产生斑驳是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抗病品种的褐斑率明显低于敏感品种。根据病毒病的鉴定结果,京黄3号等感染的花叶病,植株矮化不明显,种子容易生褐斑,称之为典型的普通花叶病(SMV—G);而铁丰18号感染的花叶病,植株矮化明显,籽粒不生褐斑,称之为矮缩型花叶病(SMV—D)。供试品种中抗花叶病最强的品种是科黄3号。丹东青豆的杂种以及日本的宫城白眉和大青豆则是烟草环斑病毒(TRSV)感染的芽枯病。这些品种严重染病,颗粒无收,利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3.
4.
大豆抗病毒病育种与其他抗病育种一样,抗源在育种中具有决定作用。没有优良的抗病种质材料是很难育出抗病性强的品种的。六十年代末期从约400个品种和品系中鉴定出抗病毒病(花叶病)较强的种质材料有齐黄1号、徐豆1号和科黄3号。1968年至1973年以抗病品种为亲本与不抗病的地方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种(系)、杂交,共配制了98个杂交组合,只有两个组合(58—161×徐豆1号和科黄3号×6825—3—11—1)的杂种后代的经济性状和抗病性表现较好。通过单株系谱法从这两个组合中选出四个抗病优质新品种。根据河南、安徽和北京等省市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科系4号、科黄8号和早熟13号分别比对照增产10—17%、28—52%和30—50%。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品种叶子的抗病能力很强,种子不生褐斑或极轻(表4)。它们是优良的抗病毒病的种质材料,利用它们为抗源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和品系。  相似文献   
5.
用光周期诱导法筛选光钝感的大豆品种(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存  张性坦 《大豆科学》1996,15(1):42-47
通过三年光周期诱导试验,从63个品种(系)中初步筛选出4个对光照反应比较钝感的大豆品系。在此基础上,对光周期诱导法的效果、具体做法、衡量标准以及今后工作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选用光钝感品种科丰6号和光敏感品种耐阴黑豆,研究了短日照处理V1-V12不同发育阶段所产生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V1开始处理对花期影响最大,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对促进开花的作用逐渐变小,对促熟作用逐渐增大而后略有减小。V8-V10开始处理对花后促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义和寨文化的抢救探讨,提出其古文化、宗教文化与红色文化研究,以为全国森林公园内的古寨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短日照处理大豇营养期各阶段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存  张性坦 《大豆科学》1997,16(1):66-70
选用光钝感品种科丰6号和光敏感品种耐阴黑豆,研究了短日照处理V1-V12不同发育阶段所产生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V1开始处理对花期影响最大,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对开花的作用逐渐7为小,对促熟作用逐渐增大而各有减小。  相似文献   
9.
电离辐射对大豆的诱变效应与诱变育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应用x-射线和γ-射线处理6个大豆品种和4个杂种后代。分析了上述诱变因素对大豆M_1和M_2的诱变效应。γ-射线对M_1的存活率、植株的生长和育性都有明显的影响。x-射线和γ-射线处理的后代(M_2)在熟期、抗病性和形态特征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异。这些突变体是培育不同熟期、抗病和优质的新品种的重要种质材料。通过改良系谱—混合选择法已选育出6个抗病、优质和丰产的大豆新品种。1982年诱变4号、10号、16号和30号已推广约40万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后,我国的机器视觉技术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机器视觉的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畜牧业也正在从传统放养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机器视觉技术与畜牧业结合交叉最早应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的养殖环境、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的制约,仅仅停留在初级研究阶段。如今,图形图像、视频信息和自动控制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目前传统落后的养殖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从机器视觉在家畜的个体跟踪、性能测定和行为判定3个方面的应用角度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机器视觉在畜牧业中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