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不同品种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霞  张洁  赵仁亮  郭桂义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6):3817-3819,3909
对信阳群体种、白毫早、龙井43、福鼎大白茶、乌牛早、迎霜和安吉白茶7个茶树品种制成的信阳毛尖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乌牛早和信阳群体种的感官品质最好,龙井43最差,这可能与制茶工艺有关;茶多酚和咖啡碱在龙井43中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和叶绿素在福鼎大白茶中质量分数较高。  相似文献   
2.
选择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茯砖茶生产厂家,通过互换毛茶原料,以探讨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陕西泾阳加工的茯砖茶(1、2、3号),口感滋味相对最纯正;由湖南益阳加工的茯砖茶(4、5、6号),口感滋味相对纯正。原料来自于陕西泾阳的(1、4、7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高;原料来自于湖南益阳的(2、5、8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低。而可溶性糖含量以原料来自于浙江武义的(3、6、9号)茯砖茶最高。表明原料不同和加工工艺不同对茯砖茶产品的品质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橘皮香精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榨法、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溶剂萃取法分离小样品橘皮中的橘皮香精油,并对这3种香精油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压榨法没有获得有效的香精油供GC-MS分析;SDE法和溶剂萃取法均能有效地分离小样品柑橘香精油,虽然所获香精油在组成和含量上稍有差异,但检测结果都能较好地反映柑橘香精油的风味特征;综合3种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方便、快速等特点,认为溶剂萃取法较好.  相似文献   
4.
5.
以同一级别、同期制作的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为原料,依据湖南茯砖茶加工工艺制作成茯砖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对3个茯砖茶样进行了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从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压制的茯砖茶中分别检测出47、56、51种香气成分,均以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为主;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高火香的2-戊基-呋喃、四甲基吡嗪等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0.71%);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对茯砖茶"菌花香"有重要贡献的不饱和萜烯醇、烯醛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为30.69%、13.98%;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花香、果香的萜烯酮及芳环酮类含量最高(23.4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3种茶样的香气均纯正,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略带高火香,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菌花香"显,浙江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略带青气;滋味均表现为基本纯正;汤色均呈橙黄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苏精-伊红染色法、苯胺蓝染色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人工促霉条件下霉菌侵染黑毛茶的过程。经观察发现,黑毛茶叶片内部存在空腔结构,叶肉细胞结构破坏严重,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霉菌孢子在茶叶表面萌发形成菌丝,由茶叶表面破损部位进入叶片内部,经叶内空腔结构生长至叶片组织各部位。上述结果为研究霉菌侵染黑毛茶的机制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通量测序研究霉变黑毛茶的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高湿条件下霉变黑毛茶的微生物情况,通过人工促霉培养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黑毛茶霉变过程的真菌多样性,并探讨了不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阈值划分对真菌多样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湿条件下霉变黑毛茶的真菌分类学地位集中于2门(Ascomycot,Basidiomycota)6属(Aspergillus,Galactomyces,Ogataea,Debaryomyces,Pichia和Cryptococcus),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相对丰度值最大,达98%以上。不同OTU阈值划分水平导致了同一样本的分类学地位、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组成的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相似性0.97水平下的OTU聚类真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5~0.43,0.99水平下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8~0.58。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为高湿条件下导致仓储黑毛茶霉变的优势真菌种群。  相似文献   
8.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地域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异同,采用陕西、湖南和浙江3个产区同等级的黑毛茶为原料,分别在本地及其他2个产区同一时期加工成9个茯砖茶样,运用纯培养技术,观察茶样中"金花"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茶样中的"金花"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9个茯砖茶样品中,分离获得了13株"金花"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征与散囊菌属的特征非常相近,且菌株G9、G10的形态特征与其他"金花"菌明显不同;通过对特异性区段ITS和β–tubulin序列扩增、测序,经同源序列搜索比对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并参照Hubka最新的曲霉属分类系统,最终将不同地域(陕、湘、浙)加工的茯砖茶中的优势菌鉴定为冠突曲霉,异名冠突散囊菌;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分离获得的非优势"金花"菌G9和G10鉴定为谢瓦曲霉。  相似文献   
10.
对信阳群体种、白毫早、龙井43、福鼎大白茶、乌牛早、迎霜和安吉白茶等7个茶树品种制成的信阳毛尖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乌牛早和信阳群体种的感官品质最好,龙井43最差,这可能与制茶有关;茶多酚和咖啡碱在龙井43中含量较高,氨基酸和叶绿素在福鼎大白中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