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测定了稻褐飞虱广西田间种群(F1)以及田间种群在室内感虫品种TN1苗上连续繁殖两代(F2和F3)的致害性。结果发现,F1代以生物型2为主,R代中生物型1和生物型3个体占优势,R代以生物型3及其它生物型为主。不同的接虫顺序对鉴定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显著影响。TN1种群在TN1上及Mudgo种群在TN1、Mudgo上这3种能致害处理下的S波、A波均短于TN1试虫在Mudgo上(不能致害),其中A波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能致害的3种处理的I波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不能致害处理。若以3 h内I波持续时间75 min为分界线,高于该值为能致害,低于该值为不能致害,对TN1种群、Mudgo种群致害性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6%和100%。提出该参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