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次生代谢物质在植物防御植食性害虫时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次生代谢物质与木薯品种抗虫相关性的报道。本研究系统开展了木瓜秀粉蚧为害前后不同木薯品种叶组织中总酚、丙二醛、单宁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为害前相比,木瓜秀粉蚧为害1、4、8 d后,感虫木薯品种‘BRA900’‘面包’‘SC205’和‘瑞士T7’叶组织中总酚与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单宁含量则显著降低,而抗虫木薯品种‘缅甸’和‘C1115’叶组织中总酚和单宁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抗虫木薯品种的总酚含量在粉蚧为害前显著低于感虫木薯品种,而粉蚧为害1、4、8 d后显著高于感虫木薯品种;抗虫木薯品种丙二醛含量在为害前与感虫木薯品种无显著差异,粉蚧为害1、4、8 d后显著低于感虫木薯品种;抗虫木薯品种单宁含量在为害前后均显著高于感虫木薯品种。相关性分析发现,木薯对木瓜秀粉蚧的抗性与叶组织中总酚含量和单宁含量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初步阐明基于次生代谢物质总酚、丙二醛、单宁的木薯品种对木瓜秀粉蚧的抗性机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发基于(S)-(-)-小蠹烯醇诱捕橡胶小蠹虫的安全高效诱捕技术,系统开展了不同(S)-(-)-小蠹烯醇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和无纺布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整个试验周期内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69.16头和66.22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3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60 d后显著下降,1~6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75.22~120.45头和70.69~112.22头。储藏瓶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24.85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至1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至30 d后显著下降,1~3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48.53~64.66头。上述3种诱芯对严重危害橡胶树的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效果尤为显著,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数量占诱捕害虫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8.36%和47.89%、46.89%和40.48%、40.45%和40.24%。1~90 d的淀粉颗粒状缓释型诱芯和环糊精糊状缓释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变化,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均在10头以下,诱捕效果差。上述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和储藏瓶型诱芯均可广泛用于有效绿色监控橡胶小蠹虫,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60 d,储藏瓶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30 d。  相似文献   
3.
橡胶南美叶疫病菌(SALB)是亚太区域各国重点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可严重影响橡胶生产。考虑到与SPS协议要求对接,《亚太植保协定》1999年修订版拟删除原文本中对SALB相关橡胶产品的进口限制内容,但各成员国对此未达成一致意见。为对SALB的检疫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亚太区相关国家派员赴巴西疫区开展了SALB识别、诊断及防控的研讨与实训。通过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巴西当地SALB发生情况仍较严重,目前对该病尚无较好的防控手段,建议国内相关机构加强对该病的调查监测与检疫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水杨酸及茉莉酸信号途径在辣椒抗蚜性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获得遗传稳定的抗、感蚜参照辣椒品种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桃蚜为害前后抗、感蚜参照辣椒品种叶组织中水杨酸、茉莉酸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桃蚜为害后,水杨酸含量在抗蚜辣椒品种‘猪大肠’(ZDC)和感蚜辣椒品种‘大羊角椒’(DYJJ)中均比为害前显著提高,而茉莉酸含量在ZDC中显著提高,在DYJJ中则先显著降低之后又恢复到为害前水平。水杨酸信号途径相关基因PR1EDS5PAD4的表达量在ZDC、DYJJ被桃蚜为害后均能够显著诱导,并且桃蚜为害早期PR1EDS5基因在ZDC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DYJJ。ZDC被桃蚜为害后,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LOX2AOC的表达量比为害前先显著提高,之后又逐渐降低至为害前水平,而这2个基因在DYJJ中的表达被显著抑制,并且也显著低于ZDC中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抗蚜辣椒品种可以同时激活水杨酸、茉莉酸信号途径抵御桃蚜为害,而感蚜辣椒品种激活水杨酸途径、显著抑制茉莉酸途径则有利于桃蚜为害。本研究从以上2个防御信号途径初步揭示了辣椒的抗蚜性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比较二斑叶螨为害前后抗、感螨木薯品种转录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qPCR验证水杨酸、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的差异表达。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螨害前相比,螨害1、8 d后,抗螨木薯品种C1115的差异表达基因为589、587个,感螨木薯品种BRA900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271、930个,C1115相对于BRA900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83、251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著集中在次生代谢物质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和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qPCR验证结果显示,二斑叶螨为害后,抗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C1115的水杨酸信号途径基因PAL24CL3WRKY7NPR3的表达量较为害前呈现先显著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感螨参照标准木薯品种BRA900中上述4个基因的表达始终维持在显著高于为害前的水平。受螨害后抗螨木薯C1115中茉莉酸信号途径基因JAR1LOX2OPR11的表达量也较为害前显著提高,而感螨木薯BRA900中这3个基因的表达量则降低至显著低于螨害前的水平,qPCR验证结果和转录组分析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抗螨木薯品种C1115受螨害后能够同时激活水杨酸、茉莉酸信号途径以抵御二斑叶螨为害,为深入阐明木薯抗螨分子机理,选育和创制抗螨木薯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