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丽草蛉是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能以预蛹进行兼性滞育越冬,该属性对延长丽草蛉的产品货架期、增加产品储备量及促进产品运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测定了丽草蛉非滞育预蛹(1日龄)和滞育预蛹(1日龄、7日龄)体内的总蛋白质、脂类、糖类及醇类等主要生化物质的含量,以及脂肪酶、海藻糖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关键酶的活性变化,比较了非滞育和滞育丽草蛉预蛹体内重要生化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滞育和非滞育丽草蛉的生理生化特征显著不同,滞育预蛹显著积累蛋白质、脂类、甘油三酯、糖原等能源物质以及甘油、海藻糖等低温保护物质,并且滞育个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显著增强,这些生理生化变化有助于提高丽草蛉的抗逆性,满足滞育维持期及滞育解除后恢复发育的能量需求,保证滞育个体的发育和存活。结果为解析丽草蛉滞育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明确温度与米蛾成虫生殖和卵发育的关系并进行模式化表达,为人工智能规模化繁育米蛾及利用其卵进行天敌昆虫的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在室内5个恒温条件下(15℃、20℃、25℃、30℃、35℃)测定米蛾卵的发育历期、孵化进度、孵化率及成虫产卵量、产卵动态、寿命等。结果显示,米蛾卵在15℃条件下停滞发育(不能孵化),在20~35℃的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卵的发育速率总体趋势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V=0.25/[1+exp(5.06-0.24t)](R=0.9993,F=358.06,P=0.0373),孵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二项式关系模型y=1/[0.0144+526644.37exp(-t)](R=0.9471,F=26.14,P=0.0145),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米蛾成虫单雌产卵量有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米蛾单雌产卵量(y)与温度(t)的关系符合二项式模型y=-2.38t2+128.42t-1383.58(R=0.9941,F=84.28,P=0.0117),成虫寿命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米蛾雌虫产卵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最适温度为26.98℃,卵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26.90℃。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有贤  王卓  臧连生  侯玉发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22-10923,10926
[目的]评估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悬浮剂混配对吉林省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期,在长春和吉林2个地区田间施用不同混配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悬浮剂,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对照药剂,在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调查枯心率、白穗率和虫伤株率。[结果]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相比,2个地区施用各混配浓度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对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率、白穗率和虫伤株率均无显著差异,使用各混配浓度药剂后,对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的防治效果为75.0%~100%,对白穗的防治效果为75.6%~94.9%,对虫伤株的防治效果为62.5%~91.9%。[结论]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可有效控制吉林省水稻二化螟造成的为害,田间应用乙基多杀菌素与甲氧虫酰肼混配防治二化螟的推荐使用剂量为(267.0+333.0)ml/hm2。  相似文献   
5.
在3℃条件下,对越冬代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雌、雄虫不同冷藏时间(0,30,60,90,120,150 d)的糖、蛋白质、脂肪、含水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藏期间,含糖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时间之间的含糖量差异显著,冷藏0 d雌雄成虫的含糖量最高,分别达40.00μg/mg和43.69μg/mg;整个冷藏期间雌虫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冷藏0 d的蛋白质含量;整个冷藏期间雄虫蛋白质含量与冷藏0 d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脂肪含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时间之间的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冷藏0 d雌、雄成虫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达475.87μg/mg和450.67μg/mg;含水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B型烟粉虱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粉虱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在各大洲都有广泛分布,是热带、亚热带及相邻温带地区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国际上对烟粉虱的研究十分广泛,已报道的生物型多达20余种。其中B型烟粉虱由于寄主范围广,产卵量大,吸食汁液多,传播植物病毒病多,抗药性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已受到世  相似文献   
7.
四种本地赤眼蜂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重要害虫。长期以来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在大豆食心虫的盛发期喷洒农药操作不便,防治效果也不稳定,而且杀伤天敌昆虫,引起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赤眼蜂是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成功的卵寄生蜂,应用赤眼  相似文献   
8.
不同饲料配方对米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4种不同饲料配方(A.70%玉米面+20%麦麸+7%白砂糖+3%酵母;B.94%水稻米糠+3%白砂糖+3%酵母;C.94%水稻米糠+3%大豆粉+3%酵母;D.100%水稻米糠)对米蛾生长发育及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A繁育的米蛾发育历期(34 d)明显短于饲料C和D,且平均出蛾量(1 169只)显著高于饲料B和C;而且饲料A繁育的雌蛾平均体质量达41.9 mg,明显高于其他饲料。饲料A繁育米蛾的产卵量最高(561.9粒),羽化后5 d内的累积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92.1%。在筛选出饲料A适合米蛾繁育的基础上,测试了其在不同接种密度下的繁殖量。结果表明:米蛾在接种密度为5,10,15粒/cm2时,始见蛾期、出蛾数量和雌雄比差异均不显著,但在10粒/cm2时的平均单蛾产卵量显著高于接种密度15粒/cm2,与接种密度5粒/cm2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成虫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卵的控制效能,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在相同温度下,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供试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异色瓢虫成虫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增加;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异色瓢虫成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捕食作用率(E)与异色瓢虫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23.648 6P-0.220 9。  相似文献   
10.
杨背麦蛾(鳞翅目:麦蛾科)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杨背麦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超微形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杨背麦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结果】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鞭节的腹面和侧面,少部分位于柄节和梗节。基于感器外部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Bhm氏鬃毛(BBⅠ型和BBⅡ2种亚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SBⅠ和SBⅡ2种亚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雌、雄蛾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亚鞭节多1~4节;毛形和锥形SBⅡ感器明显长于雌蛾;刺形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明显长于雌蛾;毛形、锥形、刺形、腔锥形和鳞形感器总数均明显多于雌蛾。【结论】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雌、雄蛾触角感器在数量和特征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