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取决于源库两类器官的数量及其机能相互协调的结果。而不同源库类型水稻品种(源限制型和库限制型)的最适源库指标亦有差异。现以不同栽插密度为基础,研究源限制型和库限制型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颖花形成与物质生产能力的变化特点及其产量效应,论述品种间群体源库数量指标的适宜界限,为因种栽培和夺取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面临大面积杂交稻单产达千斤,小面积单产已达1300-1500斤/亩的情况下,寻找更高产的杂交组合,实现更高产的栽培,就成为高产稻作栽培科研的重要课题。 原徐州地区农科所1978年从江西引进赣化2号进行比较试验,1979年试行高产栽培,五年来不但对赣化2号生育特性及其在淮北的丰产栽培适应性做了系统的鉴定,同时研究了赣化2号产量优势的生理特点,产量形成过程和不同种植形式的配套技术,并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适应于淮北地区推广使用的赣化2号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一、杂种优势与生态优势的合理利用 1.产量优势的生理基础:赣化 2…  相似文献   
3.
以三系法配制杂种的籼型杂交稻推广以来,国内对其生理、生化特点曾有不少报告。而以化学杀雄配制的杂交稻,由于投入生产使用较晚,应用面积也较少。广东1975年种植面积达60万亩,江西、浙江、上海、江苏也只开始推广使用。因此对化杀组合优势的生理特点的研究尚无系统报道。本文以赣化2号这一强优高产组合为材料,以比较生理的办法探讨与产量形成和栽培利用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生理特点,分析其高产的原因,以便为合理的栽培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赣化2号高产群体的建立与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振德  胡承太 《作物学报》1986,12(3):1945-154
1979—1983连续五年研究杂交籼稻赣化2号的栽培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采取了以早播早栽并建立较大群体夺高产的栽培途径。从实际取得亩产850公斤的资料分析,确立高产群体主要指标:每亩最高茎蘖数40万,最大叶面积指数9—10,一生总干重1650公斤,每亩17万穗,每穗240粒,每亩总粒数4000万,结实率85%,千粒重25—26克。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实现上述指标相应的看苗诊断和肥水调节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因品种类型及生态条件的差别而各具特色.进一步探索水稻品种、类型间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点,不论对水稻栽培上的良种良法和合理布局,或者对选育水稻高产品种都可提供参考依据.由于生产上品种不断更新,本项研究将作为一个较长期的课题进行下去,但主要侧重于淮北单季稻区的中稻类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肥供应量的增加,改善水稻品种的矿质营养特性,特别是根据品种的耐肥性进行合理施肥,成为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六十年代已有不少研究.石塚喜明等通过水培试验认为,只要不是极端高浓度,除氮磷以外,其他元素在过量的浓度下对水稻产量并无影响.同时指出,由于磷在土壤中是容易被固定的,因此氮成为各种元素中对作物生育、产量表现最为敏感的元素.高桥等(1959)试验结果指出,越是耐肥性强的品种生育初期吸氮越多,氮被  相似文献   
7.
水稻最适叶面积指数和总颖花数的品种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淮北地区不同历史年代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积和颖花量与品种产量能力进展的关系。结果指出:随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和适宜总颖花量的增加,水稻品种的产量能力明显提高。因此确认高产品种选育应以增加最适叶面积指数和颖花量并适当减少穗数,应用半矮秆基因为途径。本文根据试验资料提出了目前淮北主要水稻品种的适宜群体指标,为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