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4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四川丘陵区花生可控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效果试验初报罗大刚(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成都610066)四川是全国花生的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6.667万公顷以上。地膜覆盖栽培作为一项增产技术已推广多年,对四川花生单产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地膜的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水、旱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研究其产量性状的水分生态特性,为节水抗旱稻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55份水、旱稻材料在水种、无覆盖旱种及旱地膜覆盖种植等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为依据,通过多元分析系统解析单株产量等10个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结果】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水、旱稻供试材料在性状之间、材料与性状之间及材料之间具有明显的水分生态效应差异,相关性状对单株产量(GYP)的影响方式及互作关系差异明显,材料与性状的对应关系也不同。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单株产量与9个产量相关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千粒重(KGW)、有效穗数(PPP)和穗实粒数(FGP)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共同因素,当水分条件发生变化时,将有1-3个其它相关性状对单株产量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其次为穗总粒数(SP)和千粒重,其它性状的决定作用相对较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机制有所不同。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具有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穗总粒数为较大的正向间接作用,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间接作用主要通过前三者产生。当水分胁迫程度增强时,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与其它相关性状间的互作关系变得复杂和多元化。而水分增多时,有效穗数的增产作用则凸显出来,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则相对降低,与其它性状的互作关系趋向简化,体现了水稻在不同水分生态条件下产量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在水分递减情况下,水稻的产量性状特征先由穗大粒多兼顾大粒向大穗大粒、多蘖多穗高结实率2个向量方向分化,最后趋向于以多穗获得产量。因此,针对节水抗旱稻培育,其育种选择性状指标应与水稻有所区别,不同的水分条件下高产技术策略应有所不同。【结论】水、旱稻的产量结构性状在不同水分生态条件下存在一种自适应调节机制,其育种选择指标应各有所侧重。节水抗旱稻产量育种应注重分蘖成穗能力和结实性的选择与提高。  相似文献   
4.
矮秆小粒为栽培稻中一种特殊形态类型,表现为植株矮壮、叶片宽短、穗子粗短、谷粒短小但着粒特密,株高和千粒重为半矮秆正常类型的一半左右,矮秆小粒与半矮秆的原品种的杂种F2只分离出矮秆小粒与半矮秆两种类型,且符合1∶3的比例,这说明矮秆小粒类型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效性状,或者说由于一对隐性基因的作用导致了矮秆小粒这种形态类型.矮秆小粒材料Tax与12份(非原品种)半矮秆杂种F1代的株高、千粒重、粒长、剑叶长和宽等形态性状表现出显著到极显著(p=0.01~0.05)的超高亲,F2代同样表现出显著的超高亲分离,由此判定:矮秆小粒类型是由矮秆小粒材料遗传背景中的形态抑制隐性基因对半矮秆正常形态多效性隐性抑制的结果而不是矮秆小粒基因直接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方式是使其遗传背景中的半矮秆正常形态受到横向延展和纵向压缩从而变成粗壮矮缩的特殊形态类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用该机理能很好地解释其它矮秆小粒材料研究中出现的类似异常遗传表现.矮秆小粒材料的育种利用价值和方法包括从中发掘利用大粒、优质和高产基因与创造以矮秆小粒类型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玉米双苗现象的分类及遗传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作物超高产育种的新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物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育种方法的改进.矮化育种、杂优利用的成功就是育种进程中两次大的理论突破和实践飞跃.并因此而促进了化肥工业和种子经营业的兴起.为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已经提出超高产有种的设想,已有的设想包括高光效育种、理想株型育种等主要内容.理想株型有种在玉米的育种实践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玉米已成为目前杂交税的主要类型.而在其它作物上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有种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功.为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超高产有种的新设想,这些新设想包括:利用无融合生殖特性实现远缘杂优利用、胚乳杂种优势的利用,果实在感优势利用三个方面.1远缘杂优利用目前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上已经实现杂交化,但杂种优势的利用目前还仅限于种内品种间.根据杂种优势理论,亲缘关系越远其杂种优势越强.但要利用亚种间、种间甚至局同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目前尚有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包括由生殖隔离造成的杂交不结实或杂种不孕,以及远缘野生种不良野生性状的带入等.虽然在小麦和水稻上已经发现了可用于克服种间杂交不结实(小麦)和用于克服亚种间杂种不孕的亲和性基因(水稻).但要成功利用这些基因来实现小麦种间和水稻他使亚种间的远...  相似文献   
7.
8.
 采用栽培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O.sativa, 2n=24=AA)为母本、阔叶野生稻(O.latifolia, 2n=4x=48=CCDD)为父本,不经幼胚组培挽救环节直接获得杂种一代种子和植株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回交与自交选择的常规野栽交转育方法,已将阔叶野生稻的黎明开花基因转入栽培稻,育成的栽培稻早晨开花材料连续3代(F3~F5)均只分离出早晨与中午两次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等两种类型,未见早晨开花而中午不开花的新类型,早晨开花类型为24%~37%,比例相对稳定。(1)本研究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花时的特点: 早晨和中午两次开花,两次开花不重复、等量和集中,早晨开花盛期在上午9∶30左右,早晨开花的气候稳定性好于正常的中午开花和野生稻的黎明开花,而中午开花正常;(2)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中早晨和中午均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在穗长、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糙米色、闭颖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早晨开花的新类型生产性能明显不如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3)本研究染色体组间异源基因常规转育十分艰难, BC1F1和之前世代的回交结实极低,小于1%,BC1F2世代虽然回交结实达到1.0%~9.8%,且早晨开花性状也表现明显和集中,但早晨开花性状在继续选育过程中极易丢失,BC1F2之后世代早晨开花材料才稳定地分离出早晨开花和只在中午开花两种类型;(4)讨论了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的标准,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早晨9∶00~10∶00自然盛花为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特性;(5)远缘野栽交基因转育用不育系作母本容易获得F1种子, F0种子播种成苗率因组合而异,为1.5%~10%,说明获得F1植株仍然较难.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四川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以24份辣椒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iPBS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扩增出171条谱带,多态性谱带103条,多态性比率为59.39%。对24份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其遗传相似系数(GS)在0.713~0.901;根据果型将供试样本分为牛角椒、线椒、羊角椒和小椒4个群体,其中羊角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1.473 7、1.340 9、0.189 2和0.275 2。牛角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其Na、Ne、H和I分别为1.263 2、1.167 9、0.098 7和0.147 0;按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24份辣椒种质资源的iPBS标记聚类树状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82处,可将24份材料分为4个组,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多数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不同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鉴于组间辣椒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在产量、成熟期...  相似文献   
10.
罗大刚  兰发盛 《种子》1994,(5):9-11
该文研究了玉米中异位胚和异位双胚特性的遗传与无融合生殖性。结果表明:1.自交系A是一个具较高频率异位胚和异位双胚特性的玉米品系。用具低频率异位胚和异位双胚特性的自交系OH43和330与其交配,其F1代分别出现隐性或显性遗传特点:2.用当代显性或直感的紫色胚尖性状作遗传标记对该自交系A的异位胚和异位胚和异位胚特性进行了无融合生殖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特性均不是无融合生殖的结果,因而排除了通过异位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