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1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稻瘿蚊品种多抗1的抗性遗传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稻瘿蚊是亚洲稻区主要害虫,采用抗虫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理想的方法。1993~1995年,广东省农科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有关专家紧密合作,对能抗华南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品种多抗1作进一步抗性遗传分析,确认多抗1对中国稻瘿蚊生物型1和4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这个基因暂定名为GM—6(t)。以多抗1×丰银占1组合的F3代160个家系作基因标记,据DNA库分离个体分析(BSA)原理,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物OPM6(1.4kb),首次成功地标记了这个抗性基因。随后多态性扩增产物经~(32)p标记,用作探针,检测另一个参考作图群体IR64×Azucena,将这个抗性基因定位在水稻第4条染色体上,位于RG214和RG163两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之间。应用这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不必通过稻瘿蚊的直接筛选,快速准确地选育抗稻瘿蚊品种或进行抗性基因累加。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物多样性稳定控制水稻病虫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亚洲发展银行的资助下,199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建立了由中国、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参加的为期5年的"利用生物多样性稳定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提出既可经济、有效地降低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量,又可稳定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稻稳产高产。众所周知,病虫害一直是因扰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在杀虫剂、杀菌剂问世以前,水稻病虫和自然天敌群体始终处于自然消长和平衡状态。几十年来,随着各类杀虫刹、杀菌剂的问世和大量施用或滥用.以及单一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密度的提高,病虫…  相似文献   
3.
4.
品质育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现“九五”粮食增产目标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中央提出的“九五”期末全国年新增500亿kg粮食的目标,要以满足人和饲养动物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为目标,将原生产饲料粮的耕地划出1/3面积用于生产作物绿色营养体作为饲料,其营养素产量相当于新增400-1200亿kg饲粮粮,新增的植物营养素通过畜、禽、鱼等动物转化,从而扩大肉、奶、蛋、鱼等非粮食物生产,以调整食物结构、改善食物营养,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水稻品种IR20、IR22和品系IR152g-680-3、IR1545—284、和RP291—7由Xanthomonas Oryzae(Uyeda and Ishiyama)Dowson引起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对抗病亲本和感病品种TN1(台中本地1号)杂交种的F_1、F_2、F_3及正反交回交群体的研究,表明这些品种和选系的抗病性由单基因控制。IR20、IR22和IR1529-680-3的抗性是不完全显性,而IR1545—284和RP291—7是隐性,等位测定明显的指出IR20、IR22和IR1529-680-3有相同的显性抗病基因,这个基因定名为Xa4,IR1545—284和RP291—7有相同的隐性抗病基因,定名为Xa5,Xa4和Xa5相互独立。由Xanthomonas Oryzae(Uyeda and Ishiyama)Doxvson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Oryzae sative L)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损害可能在苗期出现,此时称之为急性萎凋‘Kresck’,或在生长后期发病。损失是由于被侵染的分蘖完全凋萎或叶片的局部到全部枯萎和秕粒数增加。白叶枯病于十九世纪末已在日本报导。大多数种植水稻的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现也有了报导,最近由于农业集约措施,如大量施用N肥、密植高产、感光性不敏感、半矮生性的栽培种等而使这种病害得以增加。为了防治该病,曾试验了许多农药,包括几种抗生菌复合物,虽然有些已在日本应用,但在热带没有一种是高效而经济的。况且细菌对某些药剂能产生抗性。因此,采用抗病的品种似乎是最有效而经济的防治措施。日本早在十九世纪末已注意到栽培种对白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1946年该国推荐种植了第一个抗白叶枯病的品种农林27。1946年以来又培育了几个抗病品种并鉴定了他们的抗病品质。日本鉴别了Xanthomonas Oryzea的三个菌系,几位工作者研究了对这些菌系的抗性遗传。发现品种黄玉、农林27、Kele、和Chinsurah BoroⅡ(钦苏拉、保罗Ⅱ)的抗性来自一个显性基因,坂口报导两个抗病基因相连锁。金杂群品种带有抗病基因Xa1,它传递对白叶枯病菌系Ⅰ群的抗性。伦太艾玛斯(Rantaj.Emas)品种群带有Xa1,Xa2,Xa2传递对菌系Ⅱ群的抗性。Xal和Xa2密切连锁,并位于第11染色体上。另外一群品种是早生爱国群,对日本所有茵系都有抗性。根据乌山和铃木等认为,早生爱国3号群品种的抗性由一个显性基因Xa—W控制,该基因与Xal和Xa2无关,独立一类。但是Xa—W仅在成熟期具有抗性。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63年开始系统研究热带白叶枯病并鉴定了几个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已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其它地方用于育种工作中,并已推荐了几个抗病品种,并已研究了少数品种的抗性遗传。本试验是确定热带育种工作中用做抗沅的品种及品系的抗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台湾栽培稻种质资源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中国台湾省1 591份亚洲栽培稻14个等位酶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酶谱(Pgi1、Pgi2、Amp1、Amp2、Amp3、Amp4、Sdh1、Adh1、Cat1、Icd1、Est1、Est2、Est5和Est9)。结果表明,被检测的台湾稻种含有47个等位酶等位基因,占亚洲栽培稻该类等位酶己鉴定出的60个等位基因的78.3%,其等位基因频率变幅为0.001~0.997,基因多样性指数(Ha)变幅为0.006~0.585。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Ht)和平均多态性指数(DP)分别为0.239和18.3%。基因频率低于0.05的等位基因共24个,占51.1%;基因频率在0.05~0.95的18个,占38.3%;基因频率高于0.95的有5个(Amp1-1、Adh1-1、Icd1-1、Est1-1和Est5-1)。1 591个台湾品种共有182种等位酶基因型,且等位基因Est9-null仅存在于3个台湾品种中。遗传分化系数(Gst)和聚类分析表明,台湾品种在Amp2、Cat1、Pgi1、Est2和Pgi2的基因位点上出现了明显的籼粳差异。台湾栽培稻具有较丰富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是中国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镜对原产中国的瘤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 subsp. tuberculata Wu),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的外稃表面的显微结构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L.)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栽培稻与瘤粒野生稻在一系列性状上差异最大,其次是药用野生稻,而最相似的是普通野生稻。应用性状数码的方法对种间的相似性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粳稻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粳稻起源的探讨中国水稻研究所汤圣祥,闵绍楷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佐藤洋一郎Abstract:Basedonmultidisciplinarystudiesofecology,biology,genetics,archaeologynational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