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8篇
  50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轮作区常年浅耕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犁底层增厚与土壤板结的问题,研究深耕(打破部分犁底层)与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水分渗漏量、氮素淋溶量及氮素形态的影响,阐明稻田氮素淋溶量与耕作、施肥方式的响应机制,为稻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基于2015年安徽省舒城县设置两种耕作方式(旋耕12 cm、深翻20 cm)、3种等氮量施肥方式(仅施化肥处理T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T2、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处理T3)的田间定位试验,2019—2020年监测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以及稻季水分渗漏与氮素淋溶量。(2)通过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对稻田水分渗漏量的影响。【结果】(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翻20 cm较旋耕12 cm降低了耕层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但没有显著增加水稻生育期的水分渗漏量,仅在分蘖期增加7.4%,孕穗期之后无显著影响。(2)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水分渗漏量较旋耕12 cm和深翻20 cm显著增加,淹水时分别增加19.0%与11.0%,非淹水时分别增加23.0%与21.5%。(3)田间试验水分渗漏液中的氮素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T3较T1和T2处理在水稻进入孕穗期后显著降低渗漏液中硝态氮的浓度;各施肥处理间铵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4)从整个水稻生育期看,两种耕作方式对氮素淋溶量影响不显著,而3种施肥方式下氮素淋溶量存在明显差异,T3处理降低了氮素淋溶量。深翻条件下T1、T2与T3处理氮素淋溶量分别为10.69、11.74和9.14 kg N·hm-2,旋耕条件下分别为9.83、11.21和8.58 kg N·hm-2。【结论】深翻20 cm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但不会增加土壤水分渗漏及氮素淋溶;相同耕作方式下,有机与无机肥配施不会增加土壤水分渗漏与氮素淋溶。因此,在长江中下游黏质且犁底层厚(如红黄壤型)的水稻土区,部分打破犁底层,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可构建深厚肥沃的耕作层,且不会增加水分渗漏和氮素的淋溶。  相似文献   
2.
王慧  程文龙  卜容燕  韩上  李敏  唐杉  赵婧  武际 《土壤通报》2022,53(3):682-689
  目的  通过分析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水稻秸秆对轻度铜污染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以及铜的有效性和各形态的影响,为紫云英、水稻秸秆腐解还田治理轻度铜污染的稻田土壤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方法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添加任何有机物料(CK)、添加水稻秸秆(R)、紫云英(G)、水稻秸秆和紫云英质量比3∶1(R3G1)、水稻秸秆和紫云英质量比1∶1(R1G1)。  结果  添加紫云英和水稻秸秆,显著提高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添加紫云英(G)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比添加水稻(R)处理分别提高了26.92%和11.46%。添加紫云英(G)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氮(P < 0.05),分别比R3G1和R1G1处理增加8.40%和20.47%。添加水稻秸秆和紫云英(R3G1)处理有助于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P < 0.05),分别比单独添加水稻秸秆(R)和紫云英(G)处理增加32.81%和15.94%(P < 0.05)。无论添加紫云英、水稻秸秆以及二者共同添加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铜含量,R3G1和R1G1处理土壤有效态Cu含量显著低于单独添加紫云英(G)和水稻秸秆(R)处理(P < 0.05)。添加有机物料(紫云英、水稻秸秆)均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铜含量显著降低15.45% ~ 23.19%,使土壤残渣态铜含量提高6.08% ~ 11.39%;R3G1处理土壤残渣态铜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和R1G1处理(P < 0.05)。通过冗余分析认为可溶性有机磷和可溶性有机氮与铜有效性和弱酸提取态呈负相关关系,对铜有效性和形态的解释量分别达到61.5%和23.3%。  结论  紫云英和水稻秸秆单独和混合添加到土壤均有助于提高主要土壤养分含量,同时也均能降低土壤有效铜含量,提高铜的稳定性,其中添加水稻秸秆与紫云英质量比为3∶1对铜的稳定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厘米、5~15厘米和15~25厘米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无机氮含  相似文献   
4.
非金属矿物改良皖南酸性红黄壤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非金属矿物沸石(尿素沸石)、白云石改良皖南地区酸性红黄壤,结果表明:盆栽玉米、大豆植株干物重增加39.4%-54.5%,NPK吸收量增加25.7%-52.7%;大田试验玉米产量增加23.5%,NPK吸收量增加8.2%-30.6%。沸石(尿素沸石)与白云石配合效果好,是改良酸性红黄壤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5.
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小麦生长、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高产强筋小麦为试验材料,探讨返青、拔节与孕穗肥施用比例对氮、磷、钾吸收利用、籽粒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产量提高,后期施氮有利于磷、钾素吸收效率和运转效率提高。施氮量为300kghm-2条件下,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7∶3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油菜的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安徽省南部地区土壤有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和高产油菜需钾较多的矛盾 ,开展了油菜钾肥效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 ,该地区钾肥的适宜用量为 12 0kg/hm2 。  相似文献   
7.
氮钾配施对花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菜氮、钾配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钾肥料配合施用不仅能够增加产量,提高果实中Vc和糖分含量,改善品质,而且能够促进花菜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白云石对酸性红黄壤上油菜、玉米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用白云石改良酸性红黄壤田间定位试验第3、4季油菜和玉米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白云石的处理与对照比较仍能明显地促进油菜、玉米的生长发育,改善作物经济性状,显著地提高作物的籽粒产量.其中施用1 600 kg/hm2白云石处理的油菜、玉米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 518、4 928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16.2 %和 44.6%;经济效益最好,经济效益分别为4 734和4 435元/hm2.施用白云石表现出了显著的后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豆科和禾本科绿肥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绿肥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在绿肥季设置了6个处理:(1)冬闲、(2)紫云英单播、(3)毛叶苕子单播、(4)黑麦草单播、(5)紫云英和黑麦草混播、(6)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并在水稻季对5个绿肥处理进行减氮30%,冬闲处理设置常规施肥和减氮30%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增加了鲜草产量,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处理鲜草产量最高(31 582 kg·hm-2),同时其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紫云英和黑麦草处理;种植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黑麦草有机质含量提升最大,较冬闲处理增幅11.25%,豆科和禾本科绿肥混播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高于单播黑麦草处理;同时利用冬闲田种植利用绿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毛叶苕子、毛叶苕子+黑麦草、紫云英、紫云英+黑麦草处理的水稻产量与100%N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种植不仅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养分积累量,且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减施氮肥下仍获得稳产,是本试验区域内最优的混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蔬菜生产中肥料投入量过大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设施辣椒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氮肥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平均增产率为54.9%.在各施氮处理中,N 450 kg/hm2处理辣椒果实产量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为22 560 kg./hm2和24.41万元/hm2;增加或减少30%氮肥施用量(N 585和315 kg/hm2),辣椒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出现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辣椒VC含量逐渐降低;各处理还原糖含量间无显著差别.综合考虑辣椒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和环境因素,315 kg/hm2是最佳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