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农作物   8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斗茶的发展     
斗茶这是一种竞赛 ,实质上是对茶叶品质的品评。我国在唐、宋茶叶盛产时期 ,由于产制技术的发展 ,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种类繁多 ,生产与消费也随着增多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茶的文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产生对茶叶评比优劣之风 ,所谓斗茶。这多数是由民间产区开始发展 ,至士大夫层 ,将之吟诗作画 ,视为盛事。宋代范仲淹有《斗茶歌》 ,唐庚有《斗茶记》 ,赵孟有《斗茶图》 ,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均为名作 ,珍品。如范仲淹斗茶歌中有“北苑将期献天子 ,林下雄豪先斗美”之句 ,还有“斗茶味兮轻醍醐 ,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  相似文献   
2.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3.
苏轼咏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枪旗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技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  相似文献   
4.
茶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饮料。“开门七件事”已经是不可一日无茶了。如果说文学源自人类生息活动,那么诗歌就是生活的心声。茶既然与人类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由此所产生的茶歌必然在诉说着、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笔者在工作之余,先后收集各地茶歌,尽管难登大雅之堂,但寓意寄情,粗犷率真,颇耐寻味。试分地集锦,冀关心民俗之学的同好者有以教正。  相似文献   
5.
茶叶作为饮料,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初为祭品与药用,后为日常饮用,泡饮方法多变,因时因地而异。近再读陆羽《茶经》六之饮一章中记述:“饮有(牜甬)(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场、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何谓“庵茶”查《玉篇》“庵,半卧半起病也,亦作殗”。在此指夹生之意。就是将茶叶放在瓶缶中,用沸水冲泡,叫做“夹生茶”,似今日之泡饮方法。其后又述用葱姜等和茶  相似文献   
6.
福建茶叶发展到北宋处于极盛时代,建州北苑茶列为贡品,其产制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晚唐的技巧唯“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其极”《大观茶论》。  相似文献   
7.
我省茶叶产制自唐代始见诸文字记载,多是蒸青碾碎压制成片状的团茶。至明代初改制为芽茶,采取蒸青后焙干成绿茶,明中叶后逐渐改为炒青焙干或炒干的绿茶,至于何时始制红茶说法不一,其制法史料记录较少见。为此查考我国红茶有关史料与参考外传其他各国制茶的记载,来探讨我省红茶的起源与发展,由于红茶产制资料较少,加上水平有限,可能有偏差,为了抛砖引玉,兹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如下。 (一)我国红茶古籍记载,有以下版本。  相似文献   
8.
近来,不少学者对王褒“僮约”的“武都买茶”,提出了考证,认为是“武阳买茶”。最近我偶然在检辞海时(辞海是民国四年和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现武都有三地同名。一是甘肃省武都县。一是四川省武都,“山名,在四川省绵竹县北”。又一武都在武擔条,“山名,在四川省成都  相似文献   
9.
方山露芽是唐时福州名茶。李肇《唐国史补》云:“福州大山有露芽。”《三山志》云:“唐宪宗元和间(公元806~820年)沼方山院僧怀晖德麟殿说法,赐之茶,怀晖奏日: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陆羽《茶经》(公元760年前后)亦注有:“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唐时方山茶称为“方山露芽”已出名久矣。至于“方山露芽”出于何地,产于何时,有必要加以考证。查《三山志)记:方山“山在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闽都别记》云:“五虎山,在清廉里,一名方山,远望端方如几,故名,中…  相似文献   
10.
解放以来,我省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解放初期年产茶叶(毛茶)8万担左右,至1960年产量翻一番达16万多担,1970年发展到26万多担,1978年达40万多担,估计至80年将达45万担以上。茶叶产量随着农业集体化和国营农茶场的巩固发展而上升。同时,随着生产发展,产量日增,迫切要求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国营、公社制茶场所的工厂设备逐步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