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无原花色素大麦突变体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0#+(-3)mol/L叠氮化钠(NaN#-3)作为诱变剂处理大麦种子,收取M#-2世代籽粒用香草醛-盐酸试剂进行半粒分析,含原花色素者剖面出现红色反应,缺失者无反应,以此筛选获得一系列原花色素缺失的突变体。对M#-3和M#-4世代的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原花色素缺失性状是稳定的,但大多数突变体的抗逆性较弱,早衰较严重,使籽粒灌浆受到影响,粒重和饱满度下降,需要进一步改良。但也有个别突变体如甘ant90-5等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接近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2.
3.
4.
大麦剑叶形态生理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6-1989年间,用8个大麦品种建立完全双列杂交,对剑叶长、宽、面积、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等形态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对F#-1代的双列分析表明,除披垂度外,其余5个性状均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其中,加性效应起着主要作用;叶基角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其余性状均以增值为部分显性;剑叶长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80%左右,其余性状在50%-60%之间。各性状在F#-2群体中均表现出连续分布,测定值基本分布在双亲值的范围内,超亲优势不明显。剑叶长和宽均匀与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长与面积的关系更为密切;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与叶长和叶宽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及其亲本三系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水稻杂种优势与酶体系的关系已有综述报道(李继耕,1980;邓鸿德等,1986), 业已证实,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与酶体系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易琼华等( 1984)的研究,肯定了酯酶同工酶显性互补酶谱可作为水稻杂种优势预测的生化指标之一。但对淀粉酶同工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1984年我们研究生提出了淀粉酶活性作为水稻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指标。本试验通过淀粉酶同工酶分析,进一步验证和探讨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变化规律,以期探明杂交水稻幼苗生长优势与酶活性的关系,并为水稻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积累必…  相似文献   
6.
溶解度作为啤酒大麦品质筛选指标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制麦芽期间,胚乳的溶解是从近胚端向远胚端发展,从亚糊粉层向中心移动,溶解作用主要在发芽的有5天内完成,溶解度大致以每天20-30%的速度增加,品种间差异明显,麦芽溶解率的提高与β-葡聚糖含量的下降以及浸出率、糖化力和可溶性氮的增加表现为同步变化,此外,对36个品种的分析表明,麦芽溶解度与浸出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与麦芽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溶解度是反映麦芽品质的一个极好的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杨煜峰  楼玲仙 《种子》1990,(2):16-19
关于作物生理成熟(PM)的概念,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以种子干重达到最大值为标志,有的则认为当籽粒增重不再明显增加时即为生理成熟。Aksel 等在研究大麦熟期的遗传性时,将75%的穗和稃片失绿定为成熟,Copeland 等曾研究过大麦植株失绿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大麦粒原花色素缺失突变体的筛选技术以及遗传分析结果,用10^-3M叠氮化钠处理于种子,收取M2代籽粒,用香草醛-盐酸试剂进行了单籽粒非破坏性检测,筛选突变体并加代稳定。研究表明,突变体为单基因隐性,并可发生在不同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9.
10.
 以杂交水稻汕优6号和对照品种广陆矮4号为材料,通过GA3和放线菌D处理研究了水稻种子淀粉酶同工酶的特征。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种子中出现的淀粉酶同工酶对GA3反应不同,其中α-淀粉酶(A带)和β-淀粉酶(B带)都不受GA3的影响,而另一条α-淀粉酶(C带)则依赖于GA3的诱导。表明不同的α-淀粉酶同工酶的合成有着不同的调节机理。另外,RNA合成的专一抑制剂对α-淀粉酶同工酶的形成无影响。推测水稻种子可能预存有相应的mRNA,在萌发时通过GA3的激活而诱导α-淀粉酶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