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菜属种间杂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甜菜属组间远缘种杂交困难的克服方法。观察到糖甜菜初级三体对B.corolliflora,B.Procumbens杂交的成功率为9%~41%,单体异附加系为12.5%~60%,说明远缘杂交中基因型构成有重要作用,三体及异附加系是良好的桥梁材料。发现B.vulgaris×B.patula→F_1,对前两个物种及B.Patellaris杂交成功率为20%~60%,说明它们不仅是良好的桥梁材料,而且所获三杂种材料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力。添加赤霉素、延迟及重复授粉只有辅助作用。生根素及受精胚珠培养是保证杂种存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6-1989年从黑龙江、云南、陕西、河南、南京等地采集赤霉病麦粒和玉米穗。用马铃薯琼脂葡萄糖(PDA)培养基分离培养,从中分离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六株.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稻插秧机无人驾驶需求,以井关PZ60型插秧机为试验平台,采用RTK-GPS北斗定位技术获取插秧机无人驾驶所需的高精度位置信息,以华测领航员NX300电动方向盘为执行元件实现无人驾驶插秧机转向操作。基于CAN总线设计了插秧机无人驾驶系统,通过CANOPEN协议与电动方向盘、上位机等进行通信,对待作业地块进行路径规划,用直线段与拐弯段填充作业路径,建立插秧机运动学模型。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的路径跟踪算法,控制插秧机按规划路径进行直线追踪和地头转弯,实现了插秧机无人驾驶。进行插秧机无人驾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基于MPC算法的控制器能够使无人驾驶插秧机车速1m/s时,有效跟踪预定义路线,直线段跟踪误差最大2.02cm,满足插秧机无人驾驶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苹果银叶病是我国的一种新发现的病害,除侵染苹果外,尚能侵染杏、李、杨、柳、桃、樱桃、梨、山荆子等。此病可在叶、果、枝、干、根等部位上产生不同的症状。最引人注目的病状是银灰色的银叶。产生这种银叶的原因,是病原菌产生的一种毒质的中毒反应。 病原菌为Stereum purpureum(Pers.)Fr.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每年7月下旬出现大量子实体,该菌产生担孢子能力非常强。孢子为5.4—7.2×2.9—3.6微米,平均为6.8×3.2微米。各种不同寄主所产生的孢子大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苹果银叶病过去未见报导。1963年6月下旬至7月初旬在黑龙江佳木斯农校果园发现有4株八年生的黄太平小苹果树相继得了银叶病。1964年又有2株染病。发生银叶病的小苹果树早期落叶,生势减弱,果实小,产量低,严重时全树枯死。  相似文献   
6.
通过甜菜属近缘种3种间杂交(B.patula×B.cicla F_1,对B.vulgaris杂交),从后代中分离出了3个具有B.patula染色体的异附加三体植株。其中PT5-1植株具有B.patula的红色叶脉性状,且附加染色体明显小于糖甜菜染色体,认定为B.patula的9号染色体,另两株附加的B.patula染色体号未确定。减数分裂终变期1Ⅲ 8Ⅱ频率平均为5.65%,9Ⅱ 1Ⅰ频率为92.50%,都与糖甜菜初级三体有显著差异。中期Ⅰ,1Ⅲ 8Ⅱ频率有所降低。正常四分体频率为93.28%。实际传递率较低。文章还讨论了异附加三体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主要以菌絲、子囊壳在被害残株、麦壳上越冬,是次年穗枯的主要初次侵染源。种子带病是苗枯的主要原因。本地区发現主要寄主为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王米、鵝冠草、意大利黑麦草。除麦类外,至今尚未在其他寄主上找到子囊壳。病原菌的潛育期为2.5—7天,一般发病5—6天,最快4天就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孢子借雨水冲濺、风力、麦穗互相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收获后垜內的侵染,以分生孢子为主,借接触及水流蔓延。流行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与湿度。小麦重槎地、玉米槎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发病严重。观察了200余个品种,結果无一个免疫品种。但发病程度,有显著的差异;并有长芒比短芒抗病的趋势,如佳选二号、火小麦等比較抗病。后期的侵染和发病率,随收割期、脫谷期、堆垜时間增加而剧增。通过几种垜式对比,認为收割初期湿度大,以放射形垜为佳。种子处理用0.2%赛力散、0.5%赛力散加石灰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报道了甜菜属Vugares组中B.patula Ait.、B.cicla L.Tyrkey、B.cicla L.China、B.vulgaris L.三个物种间三个组合杂交后代的分离情况。三个组合间F_2、F_3具有相似的分离情况,说明B.Patula及B.cicla正反交中核构成是一致的,染色体基本上是同源的。一年生生长习性及野生种根型表现为显性,F_2服从孟德尔分离,但有的表现偏离。三个组合F_2、F_3的花粉育性、株型等表现具有广泛的方离,从中可分离出极少量高糖、高抗病等各种有益材料。  相似文献   
10.
稻田深施药和种苗带药是实现水稻精简耕作方式的有效途径,利用这些方式施用的杀虫剂,必须通过水稻种子或者根部吸收才能分布到植株各部位发挥药效。评价水稻品种间种子吸收杀虫剂的效率将有利于实现农药的减施增效。用1 mmol/L的呋虫胺浸泡处理51个水稻品种的种子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UPLC) 检测萌芽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中呋虫胺的含量,利用WinRHIZO软件分析其根部的形态指标,评价呋虫胺对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呋虫胺的吸收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桂育2号、合美占、93-11、桂华占和桂育7号的总吸收量相对较高;与清水浸种对照相比,经呋虫胺浸种萌发的水稻幼苗根变细,但根尖数、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变大,其中桂华占、泸香658、八桂香和聚两优750为高吸收利用呋虫胺的品种,且用呋虫胺浸种不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为从植物与农药互作的角度,提高农药利用率提供了前瞻性信息,也为推进稻田规模化种植提供了种质资源,为了解农药在水稻中的输导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