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8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寄藏真菌可侵染大豆种子,降低种子的萌芽及活力,影响种子的品质和商品等级。为探讨不同接种方法对寄藏真菌致病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种子接种法和植株接种法(切顶端接种法、伤口接种法、切茎接种法和下胚轴接种法)对寄藏真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方法中寄藏真菌均对大豆产生致病性,并能显著区分寄藏真菌间致病性差异。其中切顶端接种法相比其他3种植物接种方法更简单有效而准确,而种子接种法更适合在室内进行,且周期短,相比植株接种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
(上接续二) 也有研究认为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大豆8h后,抗病品种Centennial根内有大豆素Ⅰ在线虫头部周围积累,而感病品种Ransom则没有大豆素积累,认为大豆素可能是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一种机制(吴海燕等,2001).乔燕祥等(1999)认为防御酶活性与病原物侵染植物有关.乔燕祥等研究了大豆抗源抗大豆胞囊线虫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变化认为,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源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而感病品种在侵染高峰期POD酶活性降至最低值,并且有一些酶带受损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3.
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螨类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生物之一。为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类群数、群落结构以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试验选取位于东北黑土区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5种耕作方式(免耕耕作、少耕耕作、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耕作)试验区内土壤螨类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 于2009年5月、6月和7月3个时期分离0~15 cm土层中的土壤螨类。结果表明: 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和类群数存在显著影响, 3个时期共捕获土壤螨类2 441只, 免耕耕作、少耕耕作、组合耕作、旋耕耕作和平翻耕作分别捕获土壤螨类366只、436只、553只、819只和267只, 分别隶属于13科、18科、13科、14科和11科。传统的旋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个体数量, 而保护性耕作中的少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类群数。不同时期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影响不同, 5月除免耕耕作外其他4种耕作方式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即0~5 cm土层中土壤螨类的数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层(5~10 cm, 10~15 cm), 其中组合耕作和少耕耕作在3个时期中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表聚特征, 且少耕耕作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多样性。MGP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甲螨群落随季节的变化在组成上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高等甲螨为优势类群转化为低等甲螨为优势类群, 免耕和少耕的这种趋势较其他耕作方式更为明显, 少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G型和O型, 而免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O型和G型。少耕和免耕两种保护耕作方式较其他耕作方式更有利于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的保持, 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黑土麦田土壤动物多样性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麦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区中小麦连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法分离O ~15 cm土层中的土壤动物,将捕获到的所有土壤动物鉴定到科.共采集农田土壤动物1 415只,隶属43科.其中高壳甲螨科(Liodidae)和小甲螨科(Oribatellidae)为麦田土壤动物中的优势类群.麦田土壤动物数量、科数在小麦生长中期出现高峰,多样性不断升高,均匀度和优势度呈负相关.在生长中期和收获后期麦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出现表聚特征.麦田土壤动物多样性受人为扰动影响较大,且土壤动物的种群结构存在明显地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5.
大豆病害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病害对大豆危害较大.针对大豆田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发病条件和病害循环进行阐述,从大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籽粒病害进行介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6.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接续一)6抗大豆胞囊线虫种质筛选和抗病品种培育6.1大豆种质抗大豆胞囊线虫筛选和鉴定1956年美国就开始进行抗大豆胞囊线虫资源筛选研究,在北卡罗莱纳对4000份材料鉴定后  相似文献   
7.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现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大豆抗胞囊线虫机制、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作物根系分泌物及其与作物连作障碍和线虫卵孵化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子寄藏真菌通过侵染大豆种子、叶、茎、豆荚和花,寄藏于大豆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等组织中,直接影响种子萌发或降低幼苗活力,导致大豆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影响大豆的生产。文章介绍了大豆寄藏真菌的种类,重要寄藏真菌拟茎点菌属(Phomopsis spp.)、尾孢属(Cercospora spp.)和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p.)的研究现状,寄藏真菌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对于大豆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9.3影响根系分泌物的因素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某些诱导物质(根系分泌物),因此,植物种类、品种、生长时期及生长根际环境及植物营养状况,尤其是诸多胁迫条件均可影响到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数量和种类。  相似文献   
10.
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f.sp.Glycines,FSG)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主要侵染大豆根部并且引起大豆猝死综合征(sudden death syndrome,SDS),这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破坏性的病害。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和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来比较30株侵染大豆根部的茄腐镰刀菌(FSG)的DNA含量。根据核编码的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用其检测感病大豆品种。发现病原菌株DNA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