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2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试验提出:大豆对光周期的感应部位主要是生长点,其次是叶片;各层叶片对短光的感应强度不一,本试验采用的45°N 材料,第二复叶的反应最敏感。以第二复叶为中心,向下或向上各层对短光反应的敏感度,有逐叶层减弱的趋势。另外,营养体生长因日照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3.
野生大豆中的高含硫氨基酸种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徐豹  庄炳昌 《大豆科学》1993,12(3):265-266
大豆含蛋白质40%,是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源。当今世界植物蛋白总消费量中,大豆蛋白占一半以上。蛋白短缺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在尽快提高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的同时,积极改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提高营养价值,是大豆科学界瞩目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人工控制昼夜温度条件下,研究了昼夜温度对野生、栽培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发现在35/25℃、30/20℃和20/20℃三种温度处理下,两种类型大豆均表现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棕榈酸含量增加,而亚麻酸含量降低。其它脂肪酸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庄炳昌  徐豹 《作物学报》1988,14(3):232-235
采用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萌发过程中大豆种子蛋白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萌发过程中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各种组分的降解时间不同,其中7S 的付大豆球蛋白的降解早于11S 的大豆球蛋白;(2)萌发过程中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萌发初期以大分子蛋白为主,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以小分子蛋白为主;(3)7S 付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雄配子体的发育和同步性及精子发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大豆和野生大豆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属于同时型的,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花粉粒的发育在同一花药中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同花中九个连体花药的花粉粒的发育也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单个花药中花药粉粒的发育要稍落后于九个连体花药中的花粉粒。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和花粉粒中形成的,即二、三细胞型;野生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即二细胞型。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植物精子发生途径的类型及分类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G.soja)种子贮藏蛋白组份 11S/7S 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豹  林忠平 《作物学报》1990,16(3):235-24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24—51°N,97—135°E,0—2650M)野生大豆213份种子贮藏蛋白组份11S 与7S 的比值,比值范围为0.36—4.40,平均值为1.06。首次发现了11S/7S 值与材料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9~(**))。并结合野生大豆生态区提出蛋白组份形成与生态诸因素之间的可能联系。从凝胶电泳扫描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籽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徐豹  李福山 《作物学报》1995,21(6):733-739
本文分析了中国野生大豆资源5279份百粒重、种皮色、泥膜、脐色等籽粒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发现:(1)81.1%材料的百粒重≤2.5g。(2)百粒重的大小与种皮色、泥膜、脐色有密切联系。(3)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东南部。根据中国野生大豆籽粒性状的综合表现,讨论了:(1)根据百粒重,野生大豆分型如下:百粒重≤2.5g为“野生型”。2.51-5g为“半野生I型”,〉5g  相似文献   
9.
以抗大豆食心虫的6份基因型和3份感虫基因型为材料,分析比较其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类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籽粒中类黄酮含量、荚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感虫品种,抗虫和感虫品种间,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无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不同纬度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的苹果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提出大豆同工酶模式酶谱。G.soja 亚属大豆苹果酸脱氢酶共有6条酶带,酸性磷酸酯酶共有12条酶带。所有材料都出现苹果酸脱氢酶Ⅳ带,反映了遗传的同源性,并可作为 G.soja 亚属大豆的共同酶带。种间酶带出现频率和相对含量分析表明,半野生大豆处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间,栽培大豆系由野生大豆经过中间类型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既有原酶带缺失又有新酶带产生,苹果酸脱氢酶Ⅳ带,酸性磷酸酯酶Ⅶ、Ⅷ、Ⅸ带平均相对含量在30°—35°N 最高,说明与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