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5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1.
本试验研究了极低温(-196℃)条件下γ射线辐照大麦干种子和极低温辐照结合热冲击后处理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1.与常温条件下辐照相比,极低温条件下辐照及结合热击冲后处理均能显著减轻大麦M_1代的生理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率,其半致死照射量分别提高13kR和30kR;2.M_2代的突变率随照射量升高而增加(r=0.9922~(··)),而与不同温度条件没有关系;3.在极低温条件下用50kR辐照及用60—65kR辐照结合热冲击后处理,与常温条件下用35—40kR辐照相比,没有加重M_1代的辐射损伤,而M_2代的突变率则显著增加,其诱变效率分别平均提高30%和48%。  相似文献   
2.
3.
选用二棱大麦14个基因型的未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获得了全部基因型的再生植株,对其自交后代(R_2)的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个基因型叶绿素缺失的变异频率平均为2.62%,以浅绿类型为主;10个基因型抽穗期和株高的变异频率平均分别为7.61%和6.51%,大部分为晚抽穗和矮秆变异,不同基因型间性状的变异频率有显著差异,如叶绿素缺失变异频率从1.02%到10.33%,抽穗期从2.09%到20.46%,株高从1.88%到13.43%;而不同基因型在叶绿素缺失的类型及抽穗期和株高的变异趋向上亦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说明基因型对大麦体细胞无性系二代性状的变异频率与趋向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植物育种包含两个主要过程: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变异,二是按育种目标选择变异,并将其发展成为品种。近二十年来日益增多的报道表明,由组织培养物再生的植株后代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有时变异的频率可以达到30%~70%,在水稻、小麦、甘蔗等许多作物上,已利用这种变异育成了新品种。因而众多学者认为,除了用杂交方法和诱变途径获得的变异外,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创造的“无性系变异”,可以成为植物育种的新变异源,进而可开拓为植物育种的一项新途径,即细胞突变育种技术。从现有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细胞和组织培养产生的无性系变…  相似文献   
5.
对二套组合各16个家系的分析表明,母体效应对大麦辐射风代生理损伤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由辐射敏感性差异较大的品种组成的组合Ⅰ中,其母体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均表现为极显著的正向作用,F1代正交组合的辐射损伤极显著低于反交组合,在回交世代中,由F1代作母本的反交组合的辐射损伤极显著低于正交组合。在由辐射敏感性差异较小的品种组成的组合Ⅱ中,母体效应主要表现为极显著的母体显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大麦品种秀四为原始亲本,通过辐射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诱发并获得了抽穗期比原始亲本提早22天的早熟突变体、并对该早熟性状的突变机理及遗传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不存在嵌合体,突变体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不受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该突变系单个基因位点的隐性突变。  相似文献   
8.
大麦育种的新途径——体细胞突变育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以二稜皮大麦品种舟麦2号和秀四的幼胚及其愈伤组织为离体诱变材料,研究了γ射线不同剂量辐照后的离体培养反应、生理损伤及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用γ射线辐照离体大麦幼胚及其愈伤组织的适宜剂量是10—20Gy,MR_2代的突变频率可比常规诱变技术(300Gy γ射线辐照干种子)分别提高33.9%—82.1%和32.7%—229.6%;比离体培养技术分别提高84.0%—150.3%和82.4%—352.9%,而且仍可维持相对较好的培养反应。用30Gy辐照幼胚的诱变效果则可提高9—13倍,但严重抑制了离体培养物的再生能力,并导致了MR_1代严重的生理损伤。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麦品种秀四为原始亲本,通过辐射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诱发并藜得了抽穗期比原始亲本提早22天的早熟突变体,并对该早熟性状的突变机理及遗传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不存在嵌合体,突变体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不受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该突变系单个基因位点的隐性突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