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3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23-125
十七纪纪,中国福建崇安桐木源(今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小种红茶的面世,开中国红茶的新纪元,十八世纪,由小种红茶演化创制了闽红工夫,再为祁门工夫……。中国红茶沿着这条发展轨迹,红遍中国,红遍世界。  相似文献   
2.
巩志 《福建茶叶》2005,(1):48-48
武夷茶享盛名于汉朝秦统一中国,在福建置闽中郡,福建之茶已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誉。因福建交通闭塞,名茶不显。武夷茶自闽濮族向周武王献茶问世之后,由于福建“山川尚闭(闭塞),灵芽未露”。长期隐于草野。武夷先民用以为祭品,为药用,为羹饮。(赵孟瞓《茶场记》)。迄至汉高祖六年(前202)“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令其治闽。”(《史记·东越列传》)标志着福建先民的经济活动,从此和中原有了较多的联系,茶叶随着中原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向外传播。闽越王无诸原是少数民族的部落酋长,茶生长于少数民族地区,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无诸爱茶而…  相似文献   
3.
4.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5.
6.
巩志 《农业考古》2002,(4):335-336
黄干 (115 2 - 12 2 1)字勉斋 ,闽三山 (今福建福州市 )人 ,宋理学家朱熹四大弟子之一 ,配享庙祀。曾知安庆府事、制置司参议 ,主管建宁府冲佑观。晚年 ,隐居武夷潜心闽学研究。编著《朱子行状》以“绍道统、立人极 ,为万世宗师。”最高度评价了一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德行。南宋熹定九年 (12 16 ) ,宁宗皇帝平反昭雪“庆元党禁”冤案后 ,为表彰朱熹弟子黄干弘扬师道 ,为师伸张正义的精神 ,鉴于朱子讲学武夷、倡道东南 ,时以武夷茶穷理、品茗论道的“理而后和”的主张 ,按宋代宫廷最高的茶礼以贡茶赐与臣下的惯例 ,特赐武夷山茶园一片。黄干构舍…  相似文献   
7.
8.
武夷山发现宋代斗茶遗址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巩志武夷山的奇山异水是大自然的造化,摩崖石刻是历史的见证,是武夷文化之瑰宝。全山景区有摩崖石刻400余幅,内容丰富,书法精美;众多的"万丈丹青"中,武夷茶事的摩崖不少,特别是"竞台"的摩崖石刻,是一帧研究武夷茶文...  相似文献   
9.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尤溪县)乔居武夷山,晚年迁居考亭,有四十多年时间,长期生活在闽北(今南平市)一带。曾提举浙东莱盐公事,性嗜茶,其《香菜供奉黄蘖长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诗见意二首》云:“灶香瀹知何处,十二峰前海月时”。朱熹从垂髦少年到皤然老翁,与建茶结下不解之缘。当时一些寺院流行“茶宴”,一些名流学者往往慕名前往。朱熹居五夫里(武夷山市五夫镇)时,常赴开善寺茶宴。该寺住持圆悟长治,号旨庵,性嗜条,与朱子交好,常相邀品茗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茶道兴于唐代而盛于宋朝. 朱熹(1130-1200),宋理学家,闽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翁,晚年自称"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他的一生大半是在著名的建州北苑和茶乡武夷山度过的,"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但有闲暇,便与门生弟子入山漫游,临水瀹茗挟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