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3篇
  200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盐城市是全国全省著名的集中产棉市之一。棉花良种繁育工作是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环节,50年代我市东台、大丰、射阳三个产棉大县和地区所属的新洋农业试验站、上冈粮棉良种场先后建立了棉花原种场。70年代盐城、滨海、阜宁等县相继建立了棉花原种场。随着值棉事业的发展,逐步扩充了场带队,并配备了棉花轧花场,进行棉种的三圃提纯复壮和种子加工,多数乡还建立了种子队(场),形成了以县原种场为核心的良种繁育体系,对当前的棉种更新,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来,这种良种繁育体系不能适应农民对棉花良种的迫切需要和发展棉花生产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新的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市种子公司和沿海地区农科所、市经作站联合牵头,大胆设想,提出“四化一供”的新型育、繁、推联合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该体系已显示出显著的优越性,加快了我市良种更新速度,促进了我市的棉花生产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种子繁育部门与科研育种系统的关系既敏感棘手,又复杂重要。处理得好,会显著促进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处理不当,就要产生消极影响,阻碍种子工作的发展。盐城市种子繁育部门与育种系统协作,既促进了良种的选育,又加快了良种的推广。一、历史的回顾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多种原因,我市种子繁育部门与科研育种单位长期处于各自为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盐城市是集中产棉区之一,又是重要的优质棉基地,全市种植面积较大的东台、大丰、郊区三县都是优质棉基地县,年种植面积达169万亩,占全市300万亩棉田面积的56.3%,因此,建立建全优质棉基地县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防止品种退化,保持优良种性的工作至关重要。根据这个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六年以来,盐城市围绕棉种工作出现的新形势,提出了“以县统一供种”口号,以此为契机,以县为单位分别建立专业化的种子基地、使全市棉种生产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格局,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全市8个县(市,区)种子繁殖田集中在16个乡(场),207个村,930个组,棉种面积18万亩,实现6个万亩匡101个千亩片,1546个百亩丰产田,连片总面积16.5万亩。  相似文献   
5.
采用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交错网格和Simplec算法求解,对XP300-3型新型低比转数旋转喷射泵矩形叶轮、转子腔和集流管的内部流动进行了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旋喷泵内部流动规律,得到了转子腔及集流管内部流动的速度场、压力场及湍动能的分布规律.设计了5种不同进口形状的集流管,并分别整体组合,比较了该5种模型的优劣,找到了集流管内部流动的一些规律.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集流管椭圆型进口长半轴跟转子腔半径相一致,长短半径相差不大更有利于解决过水断面充分入流的问题,进而减少其水力损失;通过对数据结果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和比较,得出了最优的参数组合.研究结果可为旋喷泵的性能预测以及集流管的优化设计和能量损失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原有棉花良繁体制的缺点多年来,我市各县以县或乡为单位,组织建立小而全的棉花良繁体系,县原种场或乡种子场对棉花推广品种进行提纯,县、乡特约种子基地进行繁殖,供应大田生产用种。近几年,农场都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  相似文献   
7.
利用试验测得输送粘性油时离心泵叶轮内部流动特征,在不同工况下观察到叶片吸力面附近流动发生分离形成尾流的变化差异,随着流体粘度的升高,叶片压力面附近的流体向叶轮出口流去而不断加速,直到叶轮出口为止.在叶片的吸力面附近促使尾流的形成,两叶片之间截面相对速度与中心区存在差异,加速尾流并分离形成了旋涡.由叶轮内部流动属于分离流动模型,叶轮是对流体粘度反应最灵敏的过流部件,并且其水力损失具有突变性.在试验过程中改变叶轮的一些性能参数会影响试验性能,为了提高叶轮输送粘性介质时的水力性能,必须采取适当方法削弱或消除分离的尾流.为进一步研究输送粘油泵时的水力性能和优化设计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麦种子由于易于选留及高低世代纯种间产量差异不太显著等特点,使其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艰巨而又复杂。为了满足生产用种需要,过去的良种繁育体系建有以乡自成体系和以县为单位搞二级或三级良繁体系等形式,和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形势要求种子工作向专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