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秈粳稻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研究了秈粳杂种的生育特性及结实性等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认为以出穗期为主要指标进行选择,结合其他性状的变异动态,逐步确立优良系统,有助于提高选择的效率,和建立较为合理的杂交育种程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Xa-7的抗源DV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特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使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特性表达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杂交水稻不同于常规稻,它是一个群体结构同质、个体结构异质的杂种F1群体。本文从遗传、种子 生产、杂种优势以及栽培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抗白叶枯病特性表达的因素;提出了为使抗白叶枯病特性正常表 达,在杂交稻三系育种,种子繁殖以及栽培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两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两个籼稻品种IR36 和BJ1 与感病品种南农籼2 号、金刚30 和明恢63 等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 获得F1、F2、BC1、BC2 等世代。用条斑病菌株Rs105 接种不同世代群体, 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 BJ1 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IR36 的抗性则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表明,它与常规品种花药离体培养一样,培养基、基因型对出愈率,分化率都有影响。参试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第二光敏期经短日照处理的都比自然日照下显著提高出愈率和分化率,不同光敏核不育材料由于其育性转换期差异,离体花药培养的出愈情况比自然日照下提高的程度显著不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离体技术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基因调控遗传机理暗示着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南农大2159由南京11号与IR29杂交育成,属中籼型糯稻,具有高产和抗稻瘟与白叶枯病的良好性能,食用品质优良。在长江中下游北纬29至34度间以水稻为主的两熟地区,全生育期多在130—135天,适应性广;而在双季稻区,可当后作稻种植,表现早熟高产。预计在上述地带,这个新品种将迅速取代同类型糯稻。研究强调,依据中籼稻的生物学特性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条件、农作制度及生产水平的具体实际,中籼稻的选择重点应确定为:优良的半矮生株型,早熟,穗大,结实性强,抗倒伏,抗白叶枯病、稻瘟和稻飞虱,兼有良好的稻米品质。文中讨论了选育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5,Xa-7的抗源 DV_(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 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持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便于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抗(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的杂种 F_1中呈完全显性表达。这此抗系与珍汕97A 杂交的 F_1杂种农艺性状都近似于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在江、皖、豫、鄂等白叶枯病病区的杂交稻生产上有应用前景。再继续回交1~2次,可望获得进行白叶枯病抗性研究的近等基因系遗材料。  相似文献   
8.
带有xa-5,Xa-7抗性基因的DV_(85),DV_(86),DZ_(78)三个高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的衍生系统TN_1/DV_(85),TN_1/DV_(86),TN_1/DZ_(78),仍保持了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高度抵抗性。但株高、株型以及结实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试验以这三个中间抗源的株系107个为父本,与三个丰产性状较好而抗性较差的品种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107个,分别于1983、1984年用水稻白叶枯病KS-6-6菌株于成株期剪叶法接种P_1,P_2,F_1与部分F_2系统,根据不同组合所反映的病情差异表明:不同衍生系统的中间抗源其抗病性的转育效应是有明显差异的,由TN_1/DV_(85)衍生的中间抗源一般具有较强的转育效应,这种转育效果同时也受到受体亲本的遗传背景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