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稻47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龄和穴距相同条件下,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为钵盘高于软盘,相同叶龄和秧盘条件下单位面积茎蘖数随穴距的增大而减少。4.1叶龄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5.7叶龄和2.5叶龄处理的产量。穴距20cm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1.84t/hm~2,显著高于穴距27cm处理,但与13cm穴距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钵盘育苗有效穗数较高,软盘育苗穗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从而更易获得高产。软盘育秧及钵盘育秧与4.1叶龄及穴距20cm的组合产量最高,分别为12.90和12.58t/hm~2。  相似文献   
2.
缓控释肥是一种能够减缓或控制养分释放的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类型,综述了缓控释肥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缓控释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沈稻47为试验材料,以不施生物菌剂为对照(CK),考察不同生物菌剂(金满田、哈茨木霉菌与肥侣)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菌剂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对照,施用金满田的水稻增产10.92%,施用肥侣的水稻增产9.86%,施用哈茨木霉菌的水稻增产3.92%.生物菌剂使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能够显著增加水稻...  相似文献   
4.
直播条件下行距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直播条件下行距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的影响,以3种穗型粳稻品种通禾833、铁粳7号、沈稻506为试材,研究了直播粳稻在5个不同行距水平下的产量以及乳熟期(齐穗期后25 d)、蜡熟期(齐穗期后40 d)2个倒伏敏感时期水稻茎秆及穗部的物理性状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行距通过影响直播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行内、行间竞争关系,从而影响植株的物理性状和形态特征,改变群体结构,最终决定直播稻的产量和倒伏性状。通禾833在22.5 cm行距下产量最高,但随着行距减小,有效穗数、结实率降低,产量降低,且在低行距下弯穗型品种行间竞争激烈,造成群体郁闭、长势差、节间抗折力降低,从而易发生倒伏;铁粳7号17.5 cm行距下产量最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强;沈稻506在行距20.0 cm时,协调了行内、行间的竞争,个体长势优良,群体结构合理,使其高产、抗倒。总之,过宽、过窄的行距分别加大了行间、行内竞争,从而影响植株个体长势及物理性状、群体结构,进而影响直播稻的产量及抗倒伏能力。因此,弯穗型品种应选用稍大行距(22.5 cm)、直立穗型品种选用稍小行距(17.5 cm)、半直立穗型品种选用中等行距(20.0 cm),通过协调行内和行间竞争,保证足够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较高的结实率,提高植株抗折力和基部节间弯曲力矩,构建合理植株个体形态和群体结构,以达到高产、抗倒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水稻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0、0.5%、1.0%和1.5%NaCl溶液下,对51份水稻材料进行鉴定和筛选,以获得极端耐盐水稻种质资源,同时研究了不同NaCl溶液对水稻发芽率及发芽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发芽时间推迟,但材料间差异很大.以发芽率为评价指标,沈稻4号、四丰43、辽选180、珍优1号、珍优2号4个品种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对1.5%的高浓度盐胁迫依然有弱的耐性;以发芽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辽盐166、奥羽316、珍优2号、珍优1号、辽盐188、沈农9209、四丰43 7个品种具有较高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东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和氮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方法】以常规粳稻沈稻47和杂交粳稻粳优586为材料,进行防雨棚盆栽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浅湿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4种灌溉方式及正常施氮(normal nitrogen, NN, 180 kg/hm2)和高氮(high nitrogen, HN, 220 kg/hm2)2种氮肥水平,研究不同肥水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正常施氮和高氮水平下,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均以轻干湿交替灌溉为佳。正常施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下稻米的整精米率、胶稠度、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低于浅水层灌溉,而其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及消减值却高于浅水层灌溉。高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优于浅水层灌溉,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灌溉方式对氨基酸的影响因施氮量和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常规施氮水平下,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稻米的总氨基酸含量;高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沈稻47的氨基酸总量,而粳优586总氨基酸含量则在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取得较高值,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趋势一致。【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可以改善稻米品质。在本研究条件下,沈稻47和粳优586分别以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为180 kg/hm2和施氮量为220 kg/hm2时,米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东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和氮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方法]以常规粳稻沈稻47和杂交粳稻粳优 586 为材料,进行防雨棚盆栽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浅湿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4种灌溉方式及正常施氮(normal nitrogen, NN, 180 kg/hm^2)和高氮(high nitrogen, HN, 220 kg/hm^2)2种氮肥水平,研究不同肥水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正常施氮和高氮水平下,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均以轻干湿交替灌溉为佳。正常施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下稻米的整精米率、胶稠度、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低于浅水层灌溉,而其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及消减值却高于浅水层灌溉。高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优于浅水层灌溉,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灌溉方式对氨基酸的影响因施氮量和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常规施氮水平下,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稻米的总氨基酸含量;高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沈稻47的氨基酸总量,而粳优586总氨基酸含量则在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取得较高值,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趋势一致。[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可以改善稻米品质。在本研究条件下,沈稻 47和粳优586分别以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为180 kg/hm^2和施氮量为220 kg/hm^2时,米质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0)、农户方式(A1)、底氮减施(A2)、底氮后移(A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B1)、缩行增密(行距25 cm,B2)、宽窄行(行距40 cm+2...  相似文献   
9.
采用裂区设计,在稻鸭种养有机栽培模式下研究了移栽密度对穗粒兼顾型品种沈稻47和穗数型品种沈稻505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增加,2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均增加;沈稻47齐穗前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干物质总积累量和产量明显增加,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明显减少;沈稻505每穗颖花数明显减少,结实率、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先增后降;品种和密度在产量等多个性状上互作效应显著;穗粒兼顾型品种沈稻47取得高产的适宜移栽密度为30.0 cm×9.9 cm(33.0万丛/hm2),穗数型品种沈稻505为30.0 cm×16.7 cm(20.0万丛/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份水稻品种(系),在沈阳农业大学和盐碱程度较重的盘锦市大洼县进行了水稻耐盐碱性比较试验,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稻米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明确不同水稻品种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水稻品种,为水稻育种及大田生产提供试验材料.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的耐盐碱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辽盐188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在盘锦地区具有较高的产量,而盐粳36在两地区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其他品种产量均表现为沈阳地区高于盘锦地区,且差异显著.盐碱环境降低了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但其对千粒重的影响不稳定.在盐碱胁迫条件下,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差异显著,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升高,蛋白质含量升高,稻米评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