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福繁904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于1979年春用福矮麦2号×75-5253的中间材料作母本与红芒22杂交,经南育北繁异地多点培育鉴定,1982年夏育成的早熟高产新品种。通过二年省区试和试种、示范,1987年3月下旬,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麦类专业组现场鉴定认为,福繁904具早熟、大粒、耐湿、后期转色好等特点,适宜幅建南部地区推广。主要特征特能: 芽鞘绿色,幼苗直立、浓绿;株高95~100厘米,茎秆粗壮,株型较紧凑;主茎8~9片叶;麦穗纺锤、长8~9厘米、长芒,小穗着生密度中等、中部小穗结实多为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我省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病害,白粉病近年来亦非常严重,秆锈病在全省曾多次流行为害造成小麦减产,为此,我省小麦育种研究的主攻方向是,选育以抗赤霉病为主,兼抗秆、叶锈和白粉病的新品种。“七五”期间我所承担了全省小麦育种协作攻关课题中的“小麦品种(系)抗赤霉、秆、叶锈和白粉病鉴定、筛选”专题研究任务。四年来为全省协作攻关组鉴定品种(系)520份,从中筛选出一批以抗赤霉病为主兼抗秆、叶锈和白粉病可供作亲本或  相似文献   
3.
用0.04%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分蘖盛期的二棱皮大麦(浙皮1号)的植株,在M1代即获得四倍体类型,同时还获得许多早熟、大穗、高植等性状变异的二倍体大麦植株,并从这些变异株中选得一优良株,经加速培育即在生产上示范推广.且很快通过了省级审定,定名为闻诱3号。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抗性基因,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选出抗病的品种,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亦可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小麦选育种过程中,累积了大最表现较好的高代材料,为了对这些高代品系的丰产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本年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高代材料鉴定。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参加鉴定的材料4~6代的杂种74个品系,以晋麦2148为对照品种。试验在本所农场进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二次重复,小区面积0.01亩(包括畦沟  相似文献   
6.
柑桔溃疡病由于传染性强,防治困难,是国际上著名的检疫性病害。近年研究的结果,证明应用键霉素防治此病,效果较好。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各有大小。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和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龙溪专区农科所等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兹将所获结果及我们对应用链霉素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近年已发展成为我国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发生危害面积达1亿多亩,不但造成产量的严重损失,而且恶化籽粒品质。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鉴定,筛选技术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关键。传统的鉴定技术采用田间土表接种法、单花注射接种法,以及再结合室内离体麦穗单花注射接种混合法等。这些方法用地多、花工大、程序繁锁;且易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干扰。为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对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方法,郑元悔(1980年)研究发现小麦赤霉病菌对小麦根、芽、子房愈伤组织等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试验方法及材料供试材料共321份,分别种于网室和田间两个鉴定圃。 1.网室鉴定圃:供试重点高代材料共71份,于11月20日播种,每品种播2行,每20个品种设苏麦3号、扬麦1号一组对照,在小麦孕穗期进行土表接种诱发,到蜡熟期调查病情;在小麦扬花期,进行单花定位定量注射接种,每品种(系)各接10愁,接后20天检查病情。 2.田间鉴定围:供试材料共321份,于11月23日播种,每品种(系)播2行,每隔50个品种设苏麦3号、扬麦1号一组对照,在小麦孕穗期,每亩撒8斤病麦粒进行土表接种诱发,到蜡熟期,每品种(系)随机选5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