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作物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乐平县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和防治概况乐平县子1976年7月间,遵照省农业厅指示,对全县棉花枯萎病,进行了第一次普查,发现港口乡陈家大队是个重点病区。到1981年,五年内,枯萎病逐步扩展到全县15个社(场),共104个大队,棉花发病面积达33,630亩,占当年棉地总面积51.4%,其中重病棉田达16,020亩,成为江西省棉花枯萎病的重灾县。这一年全县因枯萎病造成的皮棉损失达1550担。  相似文献   
2.
为了发展我县棉花生产,筛选出适应我县栽培的棉花“当家”新品种,1990年初,我场从省内外引进了几个棉花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试验环境低丘陵红壤粘土,耕作层13~15厘米,地力中等,pH值为5~6,有机质2%左右,排灌便利;前作物是蔬菜;历来属无枯萎病区。  相似文献   
3.
乐港镇地处江西省乐平县城郊。由于该地人均只有耕地300~400m~2,既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效益,又要完成棉花生产任务,因此,许多干群都在探索棉花与其他经济作物间作套种实现爱国发家的新门路。乐港镇陈德周同志1991年在陈高村进行了“棉花与辣椒间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济效益好,实现了皮棉单产1995kg/ha,产值1.70万元/ha(包括超购奖),鲜辣椒16245kg/ha,产值1.73万元/ha,两项合计每公顷产值3.43万元。如将冬季在  相似文献   
4.
5.
一、棉地多熟制的由来和现状乐平县产棉区,位于乐安河两岸,属平原冲积沙壤土,耕作性能好,人烟稠密,人平耕地只有0.5~0.7亩,解放前,原来商品性的作物,盛产辣椒、兰靛、萝卜、红花籽、大豆、芝麻、花生、甘蔗、油菜、大小麦、瓜类、蔬菜、长生果(柑橘类)等;自给性作物主要是,黄粟、陆稻、水稻、棉花、红麻、苎麻等。由于人多地少,户户都要在小块土地上种上名目繁多的作物,这就不得不千方百计,按作物的不同特性,看株形的大小高矮,巧搭配,精安排,推行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套种、间种,以达到一地多用,作物层次分明,协调共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棉苗不带土移栽技术研究,是上饶地区科委1983年4月正式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项目规定从1983年春播时起至1984年冬完成。在协作单位县科委曾荣平同志和镇桥公社浒淹大队程广海同志通力协作下,经过今年4月至10月的实验结果表明,这项技术研究基本上实现了83年计划指标:不带土移栽的棉苗与营养钵棉苗移栽的成活率接近,分别为94和96%;不带土移苗的棉花产量比对照直播棉株的产量略高,接近营养钵苗棉株的产量;棉苗不带土移栽方法比营养钵育苗移栽方法,每亩节省人工8.5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