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筛选对茶轮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木霉菌,为茶轮斑病菌生物防治及生防木霉菌的田间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对茶树根际木霉进行分离,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拮抗木霉菌,并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发育分析方法明确木霉菌的分类水平。【结果】从采自不同茶区的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35株木霉菌,从中筛选出7株与茶轮斑病菌对峙培养拮抗能力大于70%的木霉菌。其中,菌株BLS17112505和DS-GSC-3的发酵液对茶轮斑病菌具有抑菌活性,以菌株DS-GSC-3的抑菌率最高,达70.53%;与对照相比,菌株DS-GSC-3的发酵液有助于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提高13.87%和8.92%。菌株DS-GSC-3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结论】短密木霉菌株DS-GSC-3的发现为丰富木霉菌的开发利用拓宽了途径,同时,研究结果为短密木霉DS-GSC-3的拮抗机理和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以及木霉菌防治茶轮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为茶轮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田间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长的最适温度、pH、培养基和碳氮源。【结果】菌株SQ-20-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其次为OA培养基;碳源以乳糖,氮源以L-丙氨酸对菌丝生长最佳;菌株在19~28℃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株在pH 6~11均能生长,pH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的促生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叶绿素总量,MDA摩尔质量浓度以及PPO、POD、PAL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稀释50倍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进行灌根处理20 d,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12.57%、40.40%和61.70%(P<0.05);叶绿素总量明显增加,增幅为14.71%(P<0.05);MDA摩尔质量浓度明显降低,降幅为27.93%(P<0.05);PPO、POD、PAL酶活性增高,增幅分别为31.47%(P<0.05)、10.64%(P<0.05)和4.21%.稀释50倍的木霉菌发酵液,除了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茶树幼苗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4.
5.
一株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发生于贵州省湄潭县茶叶所茶树资源圃中的茶轮斑病病原,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及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菌株ZYP04-5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轮斑病的致病菌;形态学特征结合病原菌的ITS、β-tubulin和tef1基因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卵圆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ellipsospora).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孢分离法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茶轮斑病的致病病原菌。结果表明:从植株发病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SQ-20-1形态学特征与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相似;菌株SQ-20-1回接致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经NCBI的BLAST比对,其DNA的的ITS、tef1及β-tubulin序列与P. trachiaarpicola的ITS、tef1及β-tubulin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达99.8%、100%和100%;联合ITS、tef1及β-tubulin的3个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和最大简约系统发育树,菌株SQ-20-1与P. trachiaarpicola处于同一分支,支持率达66/97。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