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刘文胜  齐丹卉 《草业科学》2015,32(6):942-951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是青藏高原分布面积最广的植物之一,对高原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植物具有的锥形繁殖体(包括种子和附属结构),是其适应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揭示该植物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本研究对不同纬度的20个紫花针茅种群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种长的变化幅度为0.692~1.255 cm,种宽的变化幅度为0.392~0.713 mm,芒长的变化幅度为2.394~8.736cm,种子重的变化幅度为0.678~1.560 mg。芒长和种子重具有较高的种群间变异系数。种子重与种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和芒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种长、种宽、芒长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种长、种子重与等效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均降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种长与年均温呈现出凸型变异的关系。3)20个种群依据繁殖体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3组,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通过应用彭曼蒙特斯模型、曼-肯德尔突变检验、气候倾向率和距平相关方法,分时段分析1956—2019年逐日气象要素值。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潜在蒸散发整体呈极显著下降的趋势,年度潜在蒸散发在1982年发生突变;各季潜在蒸散发变化明显,变化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3—5月、12月—次年2月、6—8月、9—11月;除1956—1982年12月—次年2月,1982—2019年9—11月、12月—次年2月潜在蒸散发有所增长外,剩下时段都呈减少趋势,1982年为各季的突变点。潜在蒸散发转折点为1982年;1982年前,年度潜在蒸散发距平占主导;1982年后,负距平占据主导,2008、2015年发生两次较大的波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年潜在蒸散发变化主要取决于日照时间、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各季潜在蒸散发主要是由各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季节性差异;1982年以前,6—8月、9—11月潜在蒸散发的减少和12月—次年2月潜在蒸散发的增加仅与平均风速的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3.
齐丹卉  刘文胜 《种子》2019,(5):33-38
土壤种子库技术是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方法,弄清不同恢复模式下种子库与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利用该技术的前提。以云南建水锰尾矿恢复的醉鱼草(Buddleja officinalis)灌丛、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草丛、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群落为对象,以人工林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群落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结果显示:1)尾矿起源各群落地上植被(0.50、0.06、2.18、vs. 2.12)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1.32、1.42、1.78 vs. 2.65)均低于对照群落;2)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R^2=0.187,p=0.005);3)对照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较高,尾矿恢复各群落较低,且不同恢复模式间相似性差异较大;4)香薷(Elsholtzia ciliata)与醉鱼草为4个群落土壤种子库共有的优势种,各群落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优势种不完全同步。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阳宗海南岸湖滨湿地表层沉积物磷形态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含量(磷酸二钙型Ca_2-P、磷酸八钙型Ca_8-P、磷酸铝盐Al-P、磷酸铁盐Fe-P、闭蓄态磷酸盐O-P、磷石灰型Ca_(10)-P)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特征,探究13项环境因子与磷形态之间的关系,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湖滨湿地沉积物6种磷形态在分布上无明显季节性规律且各磷形态含量呈湖岸至湖心递减趋势,以Ca_(10)-P含量为主(占全磷的85%),环境因子沉积物全磷、沉积物总砷、沉积物pH、溶解氧、电导率对磷形态影响较大;线性回归分析能较好地预测惰性磷的时空分布规律(平均相对误差为14.77%),而活性磷相对误差较大,达到28%,可能与环境因子变化对活性磷分布影响显著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理茶(Camellia talinensis) 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袁近年来遭受人类的过度砍伐与采摘,已逐渐濒危。以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云南省千家寨野生大理茶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的方法研究其不同坡向群落的树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大理茶为乔木第二层的优势种,其第一层的优势种为香花木姜子(Litsea panamonja)、腾冲栲(Castanopsis wattii)、截头石栎(Lithocarpustrun catus) 等;大理茶在东坡、南坡的群落中为优势种,在西坡、北坡的群落中为亚优势种;高度级、径级分析均表明,物种丰富度、多度呈现出随高度级、径级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说明上层植物为下层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坡向对大理茶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有较大影响袁其中,西坡具有较高的树种多样性(S、D、H),南坡、北坡居中,东坡的最低;南坡与其他各坡向树种相似性较低。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广泛的优势种,在高原水土保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模拟分析影响该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预测历史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最暖月最高温度(Bio5)、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和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是影响青藏苔草分布的三个主要气候因子,其变化范围分别为6.7~21.3℃、-0.8~14.3℃和5.3~10.1℃。(2)羌塘高原和可可西里地区是现代青藏苔草分布最适宜的区域。(3)从末次冰期到现代,青藏苔草的适宜分布面积减少了10.1%,海拔则升高了467m;从现代到将来(2050年),该植物的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32.7%,海拔将升高201m。  相似文献   
7.
植被群丛的稳定对于群落演替乃至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发挥着关键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长梗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自然群丛退化严重,面积不断减少,亟需保护。本研究基于浑善达克沙地长梗扁桃群丛35个样方的数据,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usis,CCA)揭示了长梗扁桃群丛分布的驱动因子以及不同群丛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基于立地条件的差异,长梗扁桃群丛可分为4种类型:群丛Ⅰ,长梗扁桃-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群丛Ⅱ,长梗扁桃-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 var. krylo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丛Ⅲ,长梗扁桃-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群丛Ⅳ,榆树(Ulmus pumila)-长梗扁桃-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大尺度上,温度和海拔是影响长梗扁桃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贡献率分别为13.2%和11.4%。小尺度上,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质和海拔是影响群丛结构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