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解不同部位烤烟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和烟叶品质之间的关系,选取我国11个产区297份不同部位陈化烟叶,测定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烤烟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化学指标、感官评价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上、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5.63、13.56、11.92μg/g,且各个部位间差异极显著。各部位烟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化学指标的相关性不同,其中,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pH值、钾含量呈负相关。各个部位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感官评吸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对口感特性影响较大,上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感官评吸指标呈正相关,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与感官评吸指标呈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上部叶正丁酸、异戊酸、己酸含量对浓度、香气量影响明显,壬酸、庚酸含量对杂气、余味影响较明显;中部叶β-甲基戊酸、异戊酸、己酸含量对浓度影响较大;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中异戊酸、己酸含量对香气质、浓度影响明显,戊酸、辛酸含量对劲头、刺激性影响明显。综合分析,上、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均对pH值、余味、刺激性有着显著影响。为实现优质烟叶生产,应采取适当措施增加上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适当调控中、下部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以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云烟87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连续2年研究了烟草还苗期常规灌溉、轻度补灌和重度补灌3种灌溉方式与白膜、转光膜、配色膜和黑膜4种覆膜颜色互作对前期垄体膜下土温、土壤含水率,揭膜时烟株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和烤后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补灌条件下,补灌方式对垄体膜下土温影响较小;在相同补灌条件下,白膜和转光膜升温效果优于配色膜和黑膜;垄体膜下0~15cm土壤含水率表现为黑膜>配色膜>转光膜>白膜,15~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白膜>转光膜>配色膜>黑膜。在相同覆膜处理下,移栽后1~7d土壤含水率随补灌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0~15cm土层上升较显著。互作处理M-Z(轻度补灌+转光膜)揭膜时烟株、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烤后烟的产质量表现最好。在襄阳山区采用轻度补灌+转光膜方式可促进烟株大田生育期前期生长发育,提升烟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移栽方式与覆膜颜色互作对烤烟前期生长、烤后烟产质量的影响,为解决中高海拔山区烤烟生长前期低温冷害难题及山区烤烟的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湖北省襄阳市1000 m海拔山区,以云烟87为材料进行大田裂区试验,分析2种移栽方式(井窖式和大穴式)与4种覆膜颜色(白膜、黑膜、转光膜和配色膜)互作对覆膜期膜下土壤温度,揭膜时烟株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烤后烟烟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覆膜期间,移栽方式与覆膜颜色互作可帮助烟株抵御低温,减少冷害,在相同移栽方式条件下,以白膜和转光膜的膜下土壤温度较高.揭膜时,烟株的各项农艺性状、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受移栽方式与覆膜颜色互作的影响,以井窖式+转光膜处理的表现较好,其烟株株高、茎围、节间距、有效叶片数、有效叶面积分别为71.50 cm、6.87 cm、6.04 cm、13.67片、970.22 cm2,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3.67、3.65和35.20 g.移栽方式与覆膜颜色互作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了烤后烟烟叶的物理特性(单叶重、含梗率、开片度和叶面密度)、化学成分(还原糖含量、钾含量、氯含量和钾氯比)及经济性状(上等烟比例、产量、均价和产值),且除烤后烟钾含量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以井窖式+转光膜处理的最好.[结论]井窖式+转光膜处理可提高覆膜期间膜下土壤温度,促进烟株生长,改善烤后烟物理特性,协调烤后烟化学成分,进而提高烤后烟经济效益,是适宜山区烤烟的移栽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适合周口烟草种植、生产浓香型特征优质烟叶的移栽期。[方法]在2017—2018年,连续2年定点试验,每年均延迟移栽期10 d,探究延迟移栽对烤后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延迟移栽可以显著提高烤烟各部位的中性香气成分,其中烟叶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与香气成分的提升呈正相关,与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产物呈负相关。[结论]延迟移栽是适合周口烟区生产浓香型特征优质烟叶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