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为草莓根腐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在河南南阳唐河县采集具有草莓根腐病典型症状的发病植株,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检测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对其致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治相结合,研究甲基硫菌灵、杀毒矾、寡雄腐霉、哈茨木霉、多抗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等6种药剂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当地种植园内草莓根腐病的致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6种药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为甲基硫菌灵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杀毒矾寡雄腐霉,其EC50分别为4.98mg/mL、38.39mg/mL、57.25mg/mL、67.98mg/mL、192.76mg/mL和610.55mg/mL;田间防效因供试草莓品种(丰香和隋珠)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杀毒矾对丰香和隋珠的防效最佳,均为80.16%;甲基硫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对丰香和隋珠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均分别为80.16%和69.95%;哈茨木霉对丰香和隋珠的防治效果均为69.95%。【结论】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其活性成分主要为生防类芽孢杆菌,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草莓产品的农药残留,可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高赖145玉米新品种在兴安盟及周边地区的种植模式,从中选出适合于该品种的最佳效益组合,进一步推广利用.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决定该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和肥料,其次是追肥和穗肥的施用时期.密度在5400株/hm2时,产量最高,效益也最为显著.通过试验得出综合效益最佳组合是A3B1C3D4.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兴安盟的主栽作物,提高玉米单产对促进我盟玉米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米是高产作物,其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玉米光合叶面积大小和植株个体的水肥吸收,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内单314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绿豆品种更新换代,满足市场需求,2001-2002年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各地引进7个绿豆品种进行试验.以筛选出适宜兴安盟种植的高产、抗病、优质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通过不同成分杀菌(药)剂的处理,筛选出了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佳效果的杀菌(药)剂,笔者建议:对于特殊用途及具特殊品质特征的玉米品种,播前用8.1%黑穗克星种表剂包表,对于中感丝黑穗品种,使用7.5%双全包表,对于一般感病品种,播前用吉农4号包表。  相似文献   
6.
水稻苗带轮作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由原来的行距30cm放宽到40—50cm 30cm的宽窄栽培方式。宽行覆盖稻草,通过稻草还田有效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宽窄行栽培可充分利用边际效应,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确保水稻群体发育获得高产。研究表明:苗带轮作栽培产量有明显的差异,以宽行距50cm时,穴插5株产量最高;苗带轮作栽培较普通栽培每667m^2降低成本25.5%,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兴安盟地区种植两季燕麦试验,摸索出适合该地区的燕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如果两季均种植白燕8号.则两季都能正常成熟收获籽粒。如果第一季收获籽粒第二季收获饲草,则有多种选择,在生育期允许的情况下,以第一季种植坝燕4号,第二季种植白燕2号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8.
坝燕4号燕麦引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燕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优良品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2011年引进5个燕麦新品种在2个试点进行试验示范,其中坝燕4号在2个试点都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通过在兴安盟地区进行燕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兴安盟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燕麦新品种。2011~2013年在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燕麦试验基地、科右前旗示范基地进行了燕麦比较试验,对各品种形态特征、经济性状、物候期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