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灌区生态型沟渠形态构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沟渠是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沟渠形态和功能构建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灌区的生态建设意义重大。针对传统灌区沟渠日益突出的生境条件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对灌区生态型沟渠空间形态构建、水体自净能力提高和水质改善、适宜生境条件构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新形势下我国生态型灌区的沟渠形态构建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叶,为了适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的形势,国家建立了以劳动积累工制度为核心的小型水利政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当时小型水利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快,原有的小型水利政策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小型水利的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努力构筑新的政策制度,以制度的创新推动小型水利发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方法工作量大,容易出错,影响了工作质量,而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运和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使得各省市区上数据通过网络进行,而且数据的处理也实现相当程度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该系统分两个部,一个是网上的数据采集,查询和信息发布系统,一个是运行服务器端的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可根据用户的需要随时修改是本系统的一大特色,系统还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  相似文献   
4.
生态型灌区理念及构建措施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分析和总结不同历史条件下灌区的发展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传统灌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灌区建设受到生态环境约束的新形势,提出了生态型灌区建设的新理念。对生态型灌区的概念内涵、构建原则及建设内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指出了生态型灌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方向,为新形势下我国灌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及不同处理时间对荆芥次生代谢的影响,为优化荆芥栽培技术、提高其药用品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测定4个MeJA处理浓度(0、50、100、250μmol·L-1)和6个处理时间(0、6、24、72、120、168 h)下荆芥抗氧化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腺毛密度以及腺毛分泌物等指标,初步确定有利于其药用品质提升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结果]MeJA处理的荆芥叶片总酚、总黄酮含量增加,抗氧化活性增强,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0μmol·L-1MeJA处理120 h时达到峰值。荧光显微镜下荆芥叶表皮腺毛在不同波长条件有不同响应,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分别在紫外光(512~542 nm)和蓝光(435~485 nm)下具有荧光现象。50μmol·L-1 MeJA处理的荆芥叶片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密度显著增加。MeJA处理对荆芥腺毛分泌物各组分所占比例影响较大,其中单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倍半萜类含量下降。胡薄荷酮相对含量在50μmol·L-...  相似文献   
6.
1996年入秋以后,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群众,进一步增加投入,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截止1997年5月底,全国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94亿个,搬运土石方116亿m3,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97亿元,兴修水利工程228万项,分别比1995~1996年度同期增长19%、14%、36%、20%;新增灌溉面积120.6万hm2(18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99.6万hm2(749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3.5万hm2(1852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0.8万hm2(241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91.7…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检查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水利部派出了以水利部政研中心室主任胡庆林为组长,由部农水司和海河水利委员会有关人员参加的京、津、冀检查组,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必须重点加强"七大"体系的建设,即:建立规划统筹建设的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保障体系;建全农村水利管理组织体系;加快构建农业水权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事权和产权体系;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型农村水利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农村水利信息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