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提高家鱼人工繁殖孵化率的综合技术在家鱼人工繁殖中,孵化率(也称出苗率)是指受精卵培育成鱼苗的比率。因此,如何提高孵化率是获得人繁效益的决定性工作,也是对亲鱼成熟率、催产率、受精率的检验、总结、巩固和发展。我们对提高家鱼人繁孵化率作了不断的努力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试验证明 ,参试的 4种小麦化控药剂进行的 6个处理 ,与对照比较均有防倒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分蘖增加、抗寒力增强、第 1、2节间缩短、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其中以农宝 919小麦拌种专用剂处理区 ,多项指标优于其他处理。采用化控防倒技术 ,对早播、高产田块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烯效唑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阐述了烯效唑的作用机理和方式、功效及应用效果。它具有使作物矮壮、促蘖、杀菌、抗寒、抗旱、抗倒 ,提高结实率 ,增加千粒重 ,提高品质和产量等作用 ;其活性是多效唑的 6~ 10倍 ,在土壤中降解快、无“二次控制”作用 ,用量少 ,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将采集的雄蜂精液,分装贮精管内,置于20-24℃室温内常温条件下贮藏,25天精子活力良好,但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镜检时精子恢复活力使用时间也在延长。  相似文献   
6.
我场家鱼人工繁殖自1960年开始以来,已有30多年历史,鱼苗产量从小列大,逐渐提高,尤其近年来连年超历史、三年翻一番,1993年在三年前原有的亲鱼数量、规模设施的基础上,生产鱼苗22436.8万尾,其中外销鱼苗19690.5万尾,销售额达183660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16.97%、114.09%和儿9.64%。回顾三年来鱼苗产量、销售、产值均翻一番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抓好了下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 ,40 %格杀乳油 75 0 ml/ hm2 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 ,防效在 73.6 6 %~ 87.0 8% ,优于长期使用的 18%杀虫双水剂 3 75 0 ml/ hm2和 5 0 %甲胺磷 EC15 0 0 ml/ h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