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的原因尚不清楚,需要对可能导致大豆症青的因素进行排查。研究根据两年多点调查的2 883个样本进行卡方检测,结果表明:大豆症青的发生与豆秆黑潜蝇的危害无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喷施亚硒酸钠对大豆籽粒硒含量及单株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盛荚期喷施不同用量的亚硒酸钠,共5个处理(CK(清水):0 g/hm2,C1:30 g/hm2,C2: 60 g/hm2,C3: 90 g/hm2,C4: 120 g/hm2),副区为8个大豆品种。分析8个大豆品种在喷施5种用量亚硒酸钠处理中籽粒硒含量及单株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地土壤达到富硒水平,在CK处理中,不同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未达到富硒大豆标准,需要额外喷施硒肥。随着喷施亚硒酸钠用量的增加,8个大豆品种籽粒中硒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亚硒酸钠用量与大豆籽粒硒含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8个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值随亚硒酸钠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C1~C4处理均能极显著提高8个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值,提高了571.186 %~2 489.831%。亚硒酸钠用量对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影响大于大豆品种对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影响。喷施亚硒酸钠用量(X)与每种用量下8个大豆籽粒硒含量均值(Y -均)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 -均=0.012X+0.003,r =0.986,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该方程,当大豆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大豆标准(0.1~1 mg/kg),喷施亚硒酸钠用量的范围为8.08~83.08 g/hm2。分析喷施亚硒酸钠用量与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回归方程发现,郑9525的回归方程斜率最大,C4处理中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大值1.997 mg/kg,籽粒富集硒能力最强;齐黄34斜率最小,C4处理中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小值1.133 mg/kg,籽粒富集硒能力最弱。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施亚硒酸钠对大豆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品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大于亚硒酸钠用量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豆症青现象是近些年困扰黄淮海大豆生产的重要问题,但影响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一直不是很明确。研究以16个花荚期进程不同的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症青严重程度与花荚期天气、生育期进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年度条件下,所有大豆品种均发生了严重的症青,品种间瘪荚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对症青株率与开花期和结荚期持续天数、高温日数、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湿度、每天14点平均气温、品种生育期等13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除了症青株率与开花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外,与花荚期高温等其他因素均不相关。大豆生产上应防止花荚期干旱,以降低大豆症青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大豆品种洛豆1号的最佳播期和密度,充分发挥其高产优势,以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播期:5月28日、6月12日和6月27日,密度:13.5万株/hm2、16.5万株/hm2、19.5万株/hm2 和22.5万株/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洛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播期与密度。结果表明,在现有播期和密度下,播期的变化对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有效分枝数、总荚数、无效荚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底荚高、单株粒重、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无效荚数影响不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期对洛豆1号产量的影响要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洛豆1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6月中下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6.5万~19.5万株/hm2,其中播期6月27日、密度16.5万株/hm2处理组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生育期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程度逐年增加,造成旱地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如何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多年来洛旱6号在推广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大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于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单产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豆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要尽可能地促进大豆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减少成本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豆产业朝着大且强的方向发展。本文深入剖析了大豆机械化种植的现状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更好推动大豆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症青”是近年来引起黄淮海产区大豆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典型表现是大豆在成熟期有荚无籽,且叶片、茎秆、豆荚等器官始终保持绿色。基于文献归纳,笔者梳理了大豆“症青”与大豆“荚而不实”的联系和区别,总结了“症青”的典型症状和主要表现类型,讨论了大豆“症青”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对“症青”研究中亟需解决的评价标准、早期诊断、病毒侵染相关机制等科学问题做了展望,期待为大豆生产中明确“症青”解决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大豆‖玉米间作对大豆植株形态、光合荧光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大豆品种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个种植模式:大豆‖玉米间作和大豆单作,分析间作模式下4叶期(V4期)、初花期(R1期)、初荚期(R3期)、初粒期(R5期)和满粒期(R6期)大豆植株形态、光合荧光特性,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株高在V4—R6期,间作>单作,除了V4期差异不显著,其他时期差异均极显著;倒3节茎粗在V4—R6期,间作<单作,除了V4和R1期差异不显著,其他时期差异极显著。叶片SPAD值在V4和R1期,间作<单作,差异不显著,R3、R5和R6期,间作>单作,R6期差异极显著,R3和R5期差异不显著。固定荧光(Fo)在V4—R6期,间作下的Fo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6期极显著小于单作,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荧光产量(Fm)在V4—R6期,间作下的Fm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6期极显著小于单作,在R1和R3期极显著高于单作,其他时期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抗旱性鉴定指标在国家小麦区试中的应用效果,依据2000—2007年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试抗旱鉴定结果,对抗旱指数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以干旱胁迫和非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小麦产量为基础的抗旱指数是评价小麦全生育期综合抗旱性的根本指标,是各级区域试验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最佳指标,为旱地小麦品种审定、应用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先进的研究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及其应用水平,发展我国中药文化,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本文从河南省的中药材发展现状入手,对现代中药材研究技术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应用光谱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及其他技术进行中药研究,从而解决中药应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满足中药材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