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养鸡业中,疫苗的免疫非常重要,但往往由于用法用量或选择疫苗的种类不合适,而出现一些失误,造成免疫效果较差,出现免疫失败。现将免疫中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运动失调,头颈震颤和广泛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6年8月,天气忽冷忽热,阴雨天过多,唐河县3个兔场家兔都出现以高热、腹泻、妊娠母兔流产、死亡为特征的疫病。用氧氟沙星、青霉素、痢特灵、环丙沙星、磺胺脒等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抗病毒药物无效。经过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兔沙门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陈金敏  刁秀广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11):2434-2437,2441
[目的]分析冰雹与对流性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方法]利用2002~2008年济南雷达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对降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强降水天气产生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500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的概率明显增加。当风切变小于5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很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VIL值达到35kg/m2(5月)、43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km(5月),4.3km(6月),5.5km(7月);强降水单体VIL值最大一般在25kg/m2以下。[结论]为暴雨和冰雹的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金敏  孙兴池  李静  刁秀广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45-6348,6418
利用山东雷电监测网建站以来资料,结合雷击灾害上报资料,分析了山东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气候特征。对资料进行了格点化处理,给出了正负地闪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正负地闪各项参数特征及与雷电灾害的对应关系,同时分析并给出了山东主要城市的闪电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属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此病病毒的血清型多,毒株变异快,不同血清型间交叉保护作用差,同一血清型不同毒株间保护作用也较差,造成免疫效果差,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防制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粪便生物炭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不同材质的生物炭处理效果有所差异。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粪便生物炭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也存在机制不清晰、处理效果差异大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粪便生物炭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文章就生物炭固定土壤重金属机制、粪便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将来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冰雹与对流性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金敏  刁秀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51-2453,2481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 500 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风切变小于5 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 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较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为:VIL值达到35 kg/m2(5月)、43 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 km(5月)、4.3 km(6月)、5.5 km(7月);强降水单体的VIL值一般在25 kg/m2以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要素场、T-lnp图、水汽及物理量场方面对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大范围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形成和持续原因。[结果]此次大雾过程发生在500 hPa中纬度较平直的偏西气流、中低层高压脊以及地面高压底部弱气压场控制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前期的强降雪过程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空的暖湿气流和近地面的偏东气流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大雾期间,风速一直1~3 m/s;过程前期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中后期变化不大;在近地面有较明显的逆温层存在,同时在大雾强盛期间在700~800 hPa有明显的低空逆温层存在,这些均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发展。大雾期间,大气层结稳定,低层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中高层存在弱的辐散下沉运动,这些也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结论]该研究为大雾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