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本项测定是1989年在江西清江种草养畜试验站对湖羊与新西兰罗姆尼和英国罗姆尼羊在30℃以下常温和30℃以上高温环境下进行的。以湖羊作为适应高温环境的南方羊种与外来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温和心跳频率在气温30℃以下时,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呼吸频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 P<0.01);在高温环境下,湖羊的三项生理常数值与两个外来品种的差异都非常显著。外来品种新罗和英罗之间的差异除体温不显著外(P>0.05),心跳频率和呼吸频率差异亦都显著(P<0.05)。三品种羊的生理常数与气温有一定程度的直线相关关系.根据测定结果,南方养羊在高温期间宜采取上午早出早归,下午晚出晚归,中午令其在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阴凉处栖息的放牧管理方法,使其安全地渡过高温季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述内容,是英国罗姆尼羊从青藏高源初次引入中亚热带地区饲养5个月时,对其体长、剪毛量、剪毛后体重、羊毛品质、毛纤维生长速度、羔羊初生重、生理常数和血常规参数等进行的初次测定,可作为今后继续观察其适应性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 1 自然概况及引种简介 1.1 引种简介江西清江种草养畜试验站属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畜禽水产开发》中专题《长江中下游丘陵岗地种草养畜试验区》执行站。1987年5月和1988年9月从湖北引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述各种疾病,主要是罗姆尼羊引入后对历年发现的疾病和治疗效果的统计分析.从发病方面观察,寄生虫病对羊的健康影响较大,特别是英罗羊的棘球蚴病目前还未控制,其他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对以后制订防疫治疗措施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自罗姆尼羊引入中亚热地区后需进行春秋两次剪毛所作的测定。分3项内容,即5月初至10月初,10月初剪毛后至翌年4月底以及春季剪毛后秋季不再剪毛至年底。结果说明:高气温环境对毛纤维生长有一定影响,不剪秋毛时母羊自9月~11月间毛纤维生长速度减慢,并对当年繁殖有影响,常年保持中等以上营养需要,实行春秋两次剪毛时,毛纤维长度会达到毛纺工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着重观察了紫花苜蓿11个品种在江西红壤低丘岗地的生长特性及越夏越冬表现,探讨了根系生长与越夏率的关系,为紫花苜蓿在本试区立地条件下种植和提高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在红壤丘陵岗地上建植人工草地,以条播为宜.利用方法较之播量播法对杂草侵染、青草产量、越夏力影响最大。采用苇状羊茅+苜蓿+白三叶(4∶2∶1)混播,最优组合为播量1.5 kg/亩+条播+频刈。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在中亚热带地区,对首次引入的新西兰罗姆尼羊饲养繁殖2年以上和饲养1年的英国罗姆尼羊的主要生产性能和血液常指标进行了测定.其主要经济指标按品种等级分别统计羊毛品质及血液生理参数以常规法测定.所得数据可作为改善饲养管理和继续观察适应性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述内容是青藏高原繁殖的英国罗姆尼羊、湖北省钟祥县繁殖的新西兰罗姆尼羊以及原产于浙江湖洲的湖羊,首次引入江西清江中亚热地区后,置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和高气温环境下,对它们的耐热性能所作的测定,结果表明:在30℃以上高气温环境下湖羊的耐热性能最好,平均耐热系数为88.90,新西兰罗姆尼羊次之,系数为77.30,英国罗姆尼羊最差,系数为75.90.湖羊与罗姆尼羊之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新罗羊与英罗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气温在29℃~24℃时,耐热系数分别为:湖羊99.8~96.2,新西兰罗姆尼羊为94.4~87.2,英国罗姆尼羊为87.2~81.8.湖羊与新罗羊差异不显著(P>0.05).湖羊与英罗羊之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内容主要是对来自青藏高原的英罗羊、中亚热地区繁殖(湖北省钟祥县)的新罗羊以及浙江省地方品种湖羊首次引入江西清江(北纬28°,海拔40~60m)后,置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在最热的7月份对各品种羊血清蛋白参数进行的测定。结果表明:英罗羊的平均β球蛋白值比绵羊最低值(3.7%)低0.1%,湖羊的平均γ球蛋白值比绵羊最高值(27.5%)高出4.3%。β球蛋白在三个品种之间,相互差异都极显著(P<0.01),γ球蛋白的差异,湖羊与新、英两种罗姆尼羊间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新罗羊与英罗羊之间,在白蛋白和β球蛋白的差异分别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以上差异可以认为是既有品种原因,又有较长时期的生活环境差别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