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棘胸蛙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胸蛙是可以进行人工驯养繁殖的,但成本较高;人工催情产卵效果明显,孵化率高,孵出的蝌蚪生长较快并且整齐,这有利于人工喂养;诱导刚变态幼蛙尽快开食,是幼蛙饲养成功的关键;水源的管道流水要直接冲向产卵、繁殖池,这对自然产卵是至关重要的,因静水不利蛙的自然产卵。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涉足旅游业.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应研究其环境容量,以免造成牯牛降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80年代末,福寿螺作为高蛋白食品被我县从广东引入养殖,后因食味不佳、销售不畅而弃养,快速扩散到河塘、稻田等适生环境,且发生区域逐年扩大,对水稻和茭白幼苗生长造成较严重危害。2007年开始,笔者对福寿螺发生危害和部分生物学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牯牛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涉足旅游业。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应研究其环境容量,以免造成牯牛降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旅游环境容  相似文献   
5.
6.
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以2种人肿瘤细胞株(SGC-7901、SPCA-1)为研究对象,对海南地区核果木属植物密花核果木的抗肿瘤有效部位进行筛选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技术对石油醚、氯仿萃取部位进行进一步的分离,获得不同极性组分。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氯仿萃取部位及其不同极性组分显示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是其抗肿瘤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7.
1983年安徽省科委和林业厅组织了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省林科所、生物所、气象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并出版发行了《牯牛降科学考察集》,共记录了被子植物127科907种。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建立以来,由于加强了保护和  相似文献   
8.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牯牛降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综合体;位于皖南的石台、祁门两县交界处;总面积6970公顷,主峰海拔1727.6米。区内有保存完好的天然原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为96%,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生态学家誉为华东地区植被和物种的宝库。境内森林茂密,山峦起伏,峡谷幽深,人迹罕至。 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 1.稀有的森林生态景观 中亚热带典型的森林植被。牯牛降中亚热带山地自然植被类型齐全,植被保存完好,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  相似文献   
9.
1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人类已进入以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持续地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时代.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都强调了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志.但是,目前我国和我省的财力不足,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甚少,远远不能适应自然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更为明显,严重制约着保护事业的发展.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山地,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开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利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奇特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业,能增强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实力,推动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黄芩挥发油,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挥发油进行抗菌活性测试和MTT比色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黄芩挥发油中分离得到71个峰,鉴定了其中的5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42%,其主要成分为:10S,11S-雪松醛-3(12),4-二烯(15.3%)、石竹烯(7.92%)、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6.99%)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6.54%)。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海南黄芩挥发油对白色葡萄球菌等7种菌株未显示抑制活性,而对宫颈癌(Hela)细胞和肺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6.56和29.21 μg/mL。海南黄芩挥发油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表明,海南黄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