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培养条件对纳豆芽孢杆菌芽孢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提高纳豆芽孢杆菌芽孢形成率及芽孢数量,在摇瓶、15L自动发酵罐中考察了营养条件、pH值、接种量、溶氧水平对纳豆芽孢杆菌液体培养形成芽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形成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5g/l、大豆饼粉10g/l、KH2PO43g/l、NaCl5g/l、MnSO4·H2O0.4g/l,pH值7.0,接种后最适起始芽孢浓度为106个/ml,控制溶氧水平不低于30%,培养20h,芽孢数量可达7.7×109个/ml,芽孢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10%和15%两种PEG溶液浓度,比较了三个抗旱性不同品种的小麦幼苗在水分胁迫期间可溶性糖、蔗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和积累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初期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下降、然后上升、积累,并且同一品种10%PEG胁迫可溶性糖总量积累高于15%PEG胁迫,蔗糖积累情况相反.糖分积累的程度存在着品种间差异.PEG引起的水分胁迫使科拜和祥云爬地麦的有机酸总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云麦29则有不同程度增加.氨基酸总量分析揭示,抗性品种比敏感品种积累更多的氨基酸.试验还观察到,15%PEG胁迫能迅速导致三个品种的Leu+Phe的积累,而10%PEG胁迫的积累情况随品种而异.此外,还比较分析了脯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异亮氨酸等个别氨基酸在不同品种,不同胁迫以及不同时间进程中的消长变化.水分胁迫引起的溶质积累,在种类,数量和速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与干旱敏感品种相比,抗性品种具有更强的渗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3.
微囊藻毒素(MC-LR)ELISA检测方法的改进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间接竞争ELISA检测微囊藻毒素(MC-LR)方法,利用微振荡免疫反应可缩短整个检测时间约60min.同时考察了水样中盐分、金属离子和pH值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可以利用稀释法减少甚至消除这些误差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亚硫酸氢钠(NaHSO_3)作为光呼吸抑制剂在农业上应用,国外至今尚未报道.作者等于1979年首次提出200ppm NaHSO_3对水稻有增产效果后,目前国内已有16个省、市、地区开展了NaHSO_3大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面积达200多万亩,取得良好效果.为阐明施用NaHSO_3增产的生理机制,近年来我们进行了NaHSO_3对小麦增产的有关生理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用苯异硫腈柱前衍生的氨基酸;对小麦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12种有关氨基酸进行了实际分析的应用.方法上不采用通常的浓度梯度洗脱,而采用流速梯度洗脱;除组氨酸与酪氨酸合为一峰不能分离外,其余均能良好分离,且重复性好,保留时间最大偏差仅为0.152分,峰百分面积最大偏差仅为0.60%.检测结果能反映出小麦叶片氨基酸代谢的变化情况与抗旱性之间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饲料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的基本原理及特点ELISA法是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依据有 3点 :1 )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后 ,仍具有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2 )抗原和酶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 (酶标抗原 ) ,仍具有免疫反应特性和酶的催化特性 ;3)酶标抗原和抗体结合后 ,结合物中的酶 ,能催化底物生成有色物质 ,且颜色的深浅 ,可作为判定抗原含量的依据。ELISA测定法主要分 3类 :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饲料中毒素大多数是小分子半抗原物质 ,因此主要采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辅酶Q10产生菌——三孢布拉氏霉JSF 4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诱变剂量1.5 kG y对孢子的致死率为85%,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经复筛,分离得到了1株F 4-3菌株,其发酵平均单位达24.766 m 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76%,且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辅酶Q10产生菌——三孢布拉氏霉JSF 4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诱变剂量1.5 kG y对孢子的致死率为85%,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经复筛,分离得到了1株F 4-3菌株,其发酵平均单位达24.766 m 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76%,且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