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专家组认定实打产量为每亩591.88kg!"——2009年5月20日下午13时21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小麦育种家余懋群研究员带领的"全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高产创建实打验收"专家组,与参加验收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农业厅科教处、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绵阳市农业局和江油市的领导、专家们,一起见证了四川省丘陵区小麦高产历史最高纪录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专家组认定实打产量为每亩591.88kg!"--2009年5月20日下午13时21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小麦育种家余懋群研究员带领的"全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高产创建实打验收"专家组,与参加验收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农业厅科教处、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绵阳市农业局和江油市的领导、专家们,一起见证了四川省丘陵区小麦高产历史最高纪录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实现小麦高产增收的三大关键技术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确保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省小麦历史最高播种面积接近2800万亩(1998年),最高总产近700万t(1997年)。但自1997年以后,  相似文献   
4.
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麦42、川麦43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 聚合了广适、抗病、高产等多个优良性状,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针对区域性生态生产条件和新品种特性,多部门密切协作,强化配套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2003年以来,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得到迅速推广,各地连续多年创造了一列高产典型,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性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2009年,四川省累计推广194.8万hm2,新增小麦8.80亿kg,新增纯收益15.67亿元.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小麦的粒重优势明显,但其稳定性受生育后期不利环境的影响较大,研究籽粒灌浆参数的稳定性对于提高粒重和产量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以10个粒重、熟期和株叶型差异明显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试验环境(年份×地点),研究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差异很大,环境均值变动在42.9~53.0g之间。多数灌浆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且年份效应大于地点效应。相同年份,粒重(TK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渐增期(T1)、缓增期(T3)及快增期灌浆速率(R2)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CM104、CM42、CY23和NM836等品种的所有灌浆参数的稳定性都较好。相关分析表明,TKW与灌浆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TKW的稳定性则主要与籽粒生长起始势(C0)、渐增期灌浆速率(R1)的稳定性关系密切,C0和R1的稳定性是决定粒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9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将江油市作为我国北纬33。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重点示范县之一,在岗位专家汤永禄博士的带领和精心指导下,依托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程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以新品种、新技术为基础,在大堰乡泉水村六社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被列为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县,设置核心区300亩,示范区1万亩。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小麦生长及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施氮量对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分配影响明显,氮肥运筹是调控小麦物质生产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发挥四川盆地小麦的增产潜力,2011~2013年,在四川省江油市开展了施氮量对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生产及灌浆特性影响的研究。【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参数品种为内麦836和川麦104,施氮(N)水平分别为0、90、135、180、225 kg/hm2,在小麦生长期间和收获后分别测试了个体和群体生物量、产量、产量结构和灌浆参数。【结果】施氮量、品种以及年际间气候条件均对产量、产量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有明显影响,两因素或三因素互作效应因指标不同而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川麦104的籽粒产量高于内麦836,氮空白区内麦836平均产量6638.9 kg/hm2,川麦104为6717.7 kg/hm2。135 kg/hm2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超过18000和9000 kg/hm2,与180 kg/hm2和22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两个品种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P0.05),川麦104 y=-0.1056x2+44.023x+6724.6,内麦836 y=-0.0934x2+35.991x+6651.5,理论最高产量以及最高产量施氮量川麦104均高于内麦836。增加施氮量利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但在135~225 kg/hm2施氮范围变幅较小,且135 kg/hm2处理在花后物质积累量更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前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35kg/hm2处理的产量形成更多的依靠花后物质生产。增施氮肥虽然可促进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但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内麦836最大灌浆速率在施氮量达到N 180 kg/hm2,川麦104在施氮量达到N 225 kg/hm2时即有大幅下降,千粒重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是两个品种对氮肥响应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稻茬小麦高产施氮量在N 135~150 kg/hm2,即可确保小麦的产量,又可提高花前群体质量和花后物质生产量及转运效率。因此,在土壤肥力高、保水保肥力强的四川盆地,施氮量为135~150 kg/hm2可提升该地小麦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