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林业   25篇
  1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林业产业科技支撑现状;提出了科技支撑的原则和目标。针对我省林业资源特点和开发现状,提出了在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林果产业、林木种苗产业、生态旅游业、林产加工业方面的待研关键技术。此外,本文介绍了我省拟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并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强化科技支撑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用有害生物风险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在四川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Pinus radiata引种造林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对辐射松危害程度强,造成的损失重,根除的难度大,是中度危险的潜在重大害虫,将对四川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辐射松大面积引种造林构成较大的威胁,应加强对辐射松引种造林模式和该害虫的虫情监测、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概况,再认识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提出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1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合理、功能最完善的生物库、资源库、能源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降低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以森林为工作对象的林业承担着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  相似文献   
6.
2006年四川省遭受了80至10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省20个市(州)121个县不同程度受灾,特别是川中地区受灾最重,干旱与高温叠加。在6~8月伏旱期间,全省150个县降雨量比常年减少50%以上,91个县高温日数突破历史极限。全省有近1 000万人和596.6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受旱农作物面积20  相似文献   
7.
祥云新松叶蜂茧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祥云新松叶蜂(NeDdiP,l’o:石ang夕翻ic姗)是云、贵、川三省飞播云南松林区发生和危害严重的新害虫,有关其茧的空间格局尚未有过报道,作者于1988年在这方面作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8.
美国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以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已成为美国政府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基本政策。为了实施这项政策,美国林务局确定了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目标,进一步强调自然控制、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了加强和保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生物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在美国林务局愈来愈受到重视。1 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舞毒蛾是美国最为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期从欧洲传入美国,现几乎遍布全美东部地区。为了治理这种外来害虫,美国先后鉴定、引进并饲养和…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团聚丽瓢虫Adalia conglomerate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铁杉球蚜的捕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团聚丽瓢虫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团聚丽瓢虫卵期、1、2、3、4龄、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平均分别是10d~15d,5d~11d,7d~11d,7d~11d,8d~16d,20d~30d,15d~18d。团聚丽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可捕食所有龄期的铁杉球蚜,尤其喜欢捕食卵。捕食能力随着自身龄期增大而增大,成虫日最大捕食量最大,为344.8头。团聚丽瓢虫成虫和幼虫对铁杉球蚜卵的捕食效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成虫对铁杉球蚜的寻找效应用Hassel&Varley模型进行模拟,模型为E=0.4517P^0.5568,r^2=0.9859,表明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的干扰越强,表现出对铁杉球蚜的捕食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10.
用金龟子绿僵菌9个品系对鞭角华扁叶蜂幼虫做感染试验,筛选出2个有较高致病性的菌株(2060-d,2055-d)。并通过室内和林间试验,揭示了其侵入途径,致病性。分生孢子萌发通过刺入幼虫表皮细胞侵入体内,用2060-d分生孢子粉(6亿孢子/g)按60kg/hm^2剂量在林内喷3龄幼虫,96h幼虫开始死亡。120h死亡率8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