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五营森林公园中不同腐朽程度的红松为研究对象,选取无损、易获取指标(阻力损失及心材、边材异常面积比)为模型自变量,腐朽等级为因变量,利用无损检测并结合随机森林对活立木腐朽程度进行分级。使用重复分层K折交叉验证保证样本数据在训练和测试时分类均衡,并建立随机森林立木腐朽分级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腐朽分级模型训练、测试精度分别为100%、90%,说明其拟合效果好、泛化能力强。随机森林对腐朽等级(Ⅰ、Ⅱ、Ⅳ、Ⅴ)的辨识均正确,召回率都为100%,腐朽等级Ⅲ错判1例,对腐朽立木进行分级的准确率高达96.67%,随机森林的微观、宏观平均AUC值分别为0.979 2、0.970 8。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集材机行走系统的研究,设计了一台三角履带式集材机。介绍了集材机整机结构、三角履带结构,并分析计算了牵引力、功率。利用MATLAB对车辆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降低质心高度、减小质心偏移距离、增加轨距可提高车辆稳定性。计算得出其空载纵向上、下坡最大行驶坡度分别为38.4°、33.2°,满载时分别为37.6°、38.1°,横向匀速直线和匀速转弯最大行驶角度为26.4°、22.8°。利用Adams对坡度为25°时车辆上、下坡及横向直线行驶运动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车辆有良好的爬坡能力和行驶稳定性。该研究对集材机的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典型树种粗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小兴安岭树木良好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方法  以红松、落叶松、红皮云杉、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在凉水实验林场选取了8个样地进行试验。以样木为圆心,采用树木雷达扫描以0.5、1、1.5、2 m为半径的圆周上的根系,采用环刀法和取土样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测量树高、胸径、冠幅等树木因子,分析小兴安岭树木粗根分布状况,并对粗根密度与树木因子及土壤因子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小兴安岭4个典型树种在水平方向粗根密度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红松和落叶松粗根密度逐渐减少,红皮云杉和樟子松粗根密度先增加后减少。红松、落叶松、红皮云杉、樟子松分别有82.1%、82.0%、89.6%、67.6%的粗根分布在0 ~ 40 cm土层深度。(2)树木粗根密度与树高、胸径、冠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树木平均阻力值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05)。(3)树木粗根密度与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与毛管持水量相关程度最高(r = 0.538,P = 0.012)。树木粗根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全氮含量相关程度最高(r = 0.646,P = 0.002)。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树木因子和土壤因子均对小兴安岭4个典型树种粗根分布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树木粗根分布不仅与自身特性有关,还与其生存环境有关,而与树木材质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杨树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之一,对其长期的生产力维护和人工林的健康管理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杨树根腐病的防治措施作为林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以化学防治方法为主,但其存在许多环境危害,所以具有诸多优点的生物防治成为了现在国内外的研究焦点,找到生防菌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以一系列实验分离筛选到用于防治根腐病的低温适生菌为创新点,旨在找到对杨树根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并明确其分类地位,令其在杨树根腐病的生物防治生防菌种类方面作为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其定殖特性、林间防效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提供前期基础。【方法】为了筛选出新的低温适生生防菌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杨树土壤中分离得到20株芽孢杆菌,经过初步筛选得到了拮抗效果最好的一株芽孢杆菌B42,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平板对峙法对该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然后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该芽孢杆菌对杨树根腐病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同时对茄病镰刀菌、红松根腐病镰刀菌、山核桃干腐病菌、链格孢、油茶炭疽病菌、白腐菌均具有广谱抗性。【结论】根据菌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鉴定该菌B4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江堤防护林示范区规划及实践效果。[方法]通过遥感影像处理对松花江干流沿岸防护林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防护林规划设计基本原则;探讨了包括走向、间距、结构、配置、种植密度在内的防护林规划设计要素;总结了涉及树木特性、防护功能、景观功能3个指标层的9个功能指标以及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合理筛选植被配置方案对示范区展开实践建设。[结果]对建设初期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固土能力增加约45%,消浪能力增加约26%,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均大幅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松花江干流沿岸防护林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