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麦根腐病的流行强度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很大,小麦扬花期旬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病害流行起点值高。在小麦生育后期出现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当年根腐叶枯发生严重。小麦扬花期病情指数5%左右,当年病害流行强度1级;叶部病情指数20%左右,当年病害流行强度可达4级。据病害发生程度与小麦扬花期叶部病情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研制出两种予测根腐叶枯流行强度的方法,置信度90%以上,可用于指导根腐叶枯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2.
薏苡黑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薏苡黑粉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造成薏苡产量下降,米仁质量变劣。病害的初次侵染源来自带菌种子和土壤;孢荷量大、播种期土壤温度低、种子覆土过厚、病害发生重;土壤含水量对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作用较小。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25%百坦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防病效果达85.4—100%,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无药害。  相似文献   
3.
12年粘虫幼虫量与诱蛾量间的统计结果,单纯依据诱蛾量预测幼虫量的方法出入很大,历史拟合率仅66.7%,难以指导药剂防治。分析了幼虫量与谷草把卵块数与卵粒数之间的关系,相关密切,幼虫量与卵切数r=0.746,幼虫量与卵粒数相关性也很显著。又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幼虫量与6月份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当密切r=0.746,与6月上旬相对湿度相关系数r=0.6682,在降雨天数r=0.6019,与6月份平均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理上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灰斑病对大豆生理机能的影响,明确了大豆灰斑病可导致大豆光合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生产率下降,呼吸加强,蒸腾能力降低,叶内含氮量大量下降。这些生理失调现象随着病害的加重而加剧。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所致大豆产量与经济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灰斑病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明确了大豆在灰斑病的影响下,种子和豆荚受害后,不仅荚粒数减少,而且直接造成籽粒感病,感病籽粒粒形变小,失去原有光泽,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大豆的生产效益。提出根据当年灰斑病的病情,预测灰斑病所造成的产量与经济损失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春小麦根腐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种研究证实,在叶面有水滴的条件下,根腐病菌分生孢子经4小时即完成侵染活动,侵染量与水滴持续时间、接种体密度呈正相关。温度25℃左右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叶部病情发展呈S型曲线,流行速度与菌源量和气候环境有关。在小麦扬花期平均气温1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早而重,此后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速度快,病害严重。根据病害流行速度,当地根腐叶枯可分为快速、中速与慢速三种流行类型。初菌源对叶期发病不仅有时间效应,还有一定的空间效应。因此,清除田间菌源以减少接种体数量,是防治根腐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与予测方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在1959—1982年通过系统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越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率最高,侵染率与小麦扬花期相对湿度的相关值r=0.893。该省小麦赤霉病流行与越冬菌源间的相关性不大。在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当年赤霉病流行强度直接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相对湿度,雨量、雨日和日照时数的影响。对有关因子进行相关性测定,得出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的中长期予测四元回归方程:早熟品种y=-26.61 0.28x_1 0.15x_2-0.2x_3 0.003x_4;中晚熟品种y=-27.27 0.12x_1 0.31x_2 1.122x_3 0.03x_4。并根据赤霉病流行与小麦抽穗期旬平均相对湿度、雨量和雨日的相关性,采用气象点聚图,提出小麦赤霉病点聚图短期予测法,制定出单因子短期予测方程y=1.1x-82.9。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春小麦赤霉病流行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统计分析了1959年以来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设置的病圃所积累的23年的田间赤霉病病情资源与各种气象因子的关系。明确了当地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变化主要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温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3项气象因子所左右。据此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模型,模型的回检及实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地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可用于赤霉病流行强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