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鲜早白玉米 (原名辽早 1号 ) ,是辽宁省辽阳市农科所育成的一个适合鲜食的白玉米新杂交种。1989年用早舒 512为母本 ,与 C19- 53组配而成。它高产、高抗、综合性状优良。 1999年辽宁省和 2 0 0 0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生育期 10 5d(辽阳 ) ,自出苗至采鲜穗 80 d。一般 5月 1日出苗 ,7月 18日可采收鲜穗上市。株高 2 18cm,穗位 82 .8cm。株形紧凑。叶片数 19,棒三叶面积为 1975.86cm2。果穗长筒形。花丝粉红色。穗长 2 4 .4 cm,穗行数 10~ 14行 ,行粒数 4 2 .5,千粒重 30 0 g。白轴。籽粒白色。籽粒大 ,硬粒 ,行列整…  相似文献   
2.
稻米品质形成过程中,各种酶的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又称Q酶、淀粉脱支酶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以上四种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来讨论稻米品质形成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今后的几十年,我国玉米需求面临巨大的压力,育种目标的核心是继续提高杂交种的生产潜力和利用价值。但品种资源的狭窄制约我国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实现玉米生产的可持续以展,拓宽品种资源,加强对种质的改良、扩增、创新是当务之急。玉米种质产业的发展要在种质扩增、改善品质和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就转基因应用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外源基因的逃逸、失活和沉默进行了分析.解读了该现象发生的机理.并指出可以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时空隔离、避免基因间的同源性、避免重复序列的出现、消除DNA甲基化的影响、使用MAR以及使用诱导型启动子等方法,对上述现象加以控制。最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积极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1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襄糯一号,参试名称K糯59,(组合为K1245×K1128),于2003年组配而成。201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薏苡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入手,阐述了我国薏苡生产现状以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薏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特用型玉米引种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用型玉米是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营养价值或加工利用价值的玉米 ,其技术含量和遗传附加值较高 ,在国外也称遗传增值玉米。世界上对特用型玉米的研究至今已有 10 0多年的历史 ,目前美国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 ,特用型玉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并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基于此 ,我们于 2 0 0 0年初引进了 2 8个新特玉米品种 ,与我单位选育的鲜食玉米新组合———“鲜早白一号”一起在试验田试种 ,以观察它们的综合表现 ,力图筛选出适合我地区种植的新特玉米品种 ,指导…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及作物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介绍了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我国玉米生产的技术发展特点 在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过程中,杂种优势的利用,是玉米生产技术上一项最出色的成就,同时带动了高产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玉米生产的进步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综述我国稻米品质现状及形成期的“源库”特征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