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白鹤GEF项目"保护白鹤及其他迁徙水鸟并建立迁徙地点网络"制定的迁徙水鸟监测方案,于2004~2008年春季,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的水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次调查共记录水鸟70种,隶属7目14科,其中包括1个新记录种;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各年度间春季水鸟的种群数量和物种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于国海  邹畅林 《野生动物》2012,33(4):249-249
1分布小滨鹬(Calidris minuta)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西伯利亚。越冬于非洲、波斯湾、红海、里海和亚洲南部、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迁徙期间见于欧洲中部和南部、蒙古,偶尔游荡到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冰岛、佛得角群岛、费罗群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熊岛、加拿大和美国海岸以及日本、缅甸、文莱、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中国偶见香港(OBC,1992)。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与吉林省镇赉县接壤的大岗荒漠草原地带,采用样带法对大鸨进行了数量统计及生态观察。结果表明,本区域内有5个越冬种群,调查到大鸨实体数量61只,数理统计为261只(抽样强度为1.97%)。大鸨主要在农田荒地和矮草原地带栖息、觅食,40 cm以上的高草原仅见逃离隐蔽之用,西伯利亚杏疏林和贝加尔针茅密度大的区域未见有大鸨栖息活动。  相似文献   
4.
大鸨越冬习性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10日,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胡家窝棚核心区首次发现大鸨越冬种群,是该区越冬鸟类种类的新记录。通过观察与研究表明,大鸨在胡家窝棚停留91 d,为冬候鸟;越冬期间雌、雄鸟分为两个种群;越冬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特别喜食绿豆、黄豆、玉米、昆虫的残骸等。该区域良好的冬季生态环境是大鸨在此越冬栖息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旱农区玉米栽培直接受到水分的影响。通过对玉米的吸水特点、蒸散量与产量的关系及水分与种植方式等进行研究和讨论,旨在找出指导玉米生产的依据,促进玉米栽培技术的提高和玉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白鹤的迁徙对策与迁徙模式,甄别20年来中国境内白鹤中途停歇地的分布变化,评价不同尺度下其重要性等级,提出白鹤中途停歇地保护空缺和管理建议。【方法】利用2016—2017年10只卫星跟踪白鹤的定位数据,根据停歇天数不同将中途停歇地划分为4种类型,通过权重赋值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ArcGIS 10. 2的空间分析功能,绘制迁徙路线图,并开展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春、秋迁徙季节白鹤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距离、停歇次数、停歇时长、迁徙阶段长等迁徙参数均不存在差异显著性。春、秋迁徙期共识别中国境内中途停歇地62个和104个,分别属于5停歇区域中的23处和27处停歇单元。重要中途停歇地春、秋季节仅为9个和13个,包括传统的西松嫩平原的黑龙江扎龙、吉林莫莫格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华北平原的黄河三角洲。新发现的有西松嫩平原的内蒙古图牧吉保护区、辽河平原的辽宁康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通辽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重要、一般、临时中途停歇地和休整地分别有36. 4%、37. 5%、40. 7%和72. 4%位于现有保护体系之外。总之,西松嫩平原春、秋季节都是白鹤最重要的停歇地区;春季迁徙期,辽河平原次之,黄河三角洲第三;秋季迁徙期,正好相反。长江中下游平原秋季比春季重要,大兴安岭地区春季比秋季重要。【结论】白鹤春、秋迁徙均符合能量消耗最小对策,迁徙路线呈现"8"字形,中国东北西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是其狭窄迁徙通道的瓶颈位置。白鹤的迁徙模式为兼性迁徙,在食物匮乏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蹦跳式迁徙,而在食物丰富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轻跳式迁徙。近20年来,白鹤在中国境内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辽河三角洲已不再是白鹤重要中途停歇地,但位于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东部是其新发现的重要停歇区域。为确保白鹤的迁徙安全和长久生存,建议对已建保护区的周边重要中途停歇地,依托现有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对湿地面积小而分散的重要停歇地,如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建议成立保护小区;对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停歇地和休整地,构建跨部门和跨区域的联合保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红颈苇鹀育雏行为及雏鸟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首见红颈苇鹀繁殖和育雏行为,填补了历史上该区域无繁殖的记录。观察发现,茂密的植被和陈旧的草簇构成了红颈苇鹀繁殖的要件;红颈苇巫鸟的育雏行为有明确分工,雌鸟履行孵化职责,而雄鸟则负责安全警戒,孵化期约15 d,育雏期约16 d;全天喂雏行为有差别,从清晨到上午8:00时、从下午18:00时到日落为喂食高峰期,雄鸟喂食雏鸟的次数高于雌鸟;红颈苇鹀以草籽和谷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捕食昆虫;50 d左右,幼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8.
佳昌689是由辽宁省营口市佳昌种子有限公司以M354-69为母本,与Q22杂交自主培育的玉米新品种,201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佳昌689遗传基础丰富,丰产稳产性好,主要表现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基于此,本研究详细介绍该品种的遗传基础、产量特性、特征特性、制种技术及栽培技术要点,为推广种植该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孙鹏  邹畅林  于国海 《野生动物》2012,33(6):359-359
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属雁形目、鸭科、潜鸭属鸟类,在东北地区一直没有记录。2010年4月11日在吉林省镇赉县大五家稻田泄水池记录到白眼潜鸭1只,填补了白眼潜鸭在吉林省分布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对11枚斑嘴鸭的卵进行人工孵化及育雏试验,结果表明:雏鸟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第1时期是快速生长期,第2时期是急速生长期,第3时期是缓速生长期;斑嘴鸭的体重、翅长、跗蹠、体长、尾长、嘴长变化与日龄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