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Esper)]在山东省一年发生三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麦套玉米幼苗和麦套棉苗。该虫在我省自1987年严重发生以来,已成为套种玉米的主要害虫,确定其分布型,采取适宜的调查抽样方法,是做好预测预报和适时防治的科学依据之一,为此,我们进行了稀点雪灯蛾田间分布型和序贯抽样技术的研究。一、稀点雪灯蛾田间分布型测定1991年在惠民县选择地力较均匀的麦套玉米和麦套棉田共11块,每块田取160—280  相似文献   
2.
稀点雪灯蛾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以来,一代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 Esper)在我省已成为麦套玉米的主要害虫。轻者玉米小苗受害,重者缺苗断垄,甚至翻种。为经济有效地控制一代稀点雪灯蛾的危害,于1990——1992年,对其为害损失率和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1 试验内容与方法1.1 人工接虫测定危害损失率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进行试验,每小区种20株玉米,用纱网笼罩。分别接虫1、2、4、5、6头,以不接虫为对照,共6个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当套种玉米正值二叶一心时,大田幼虫正处三龄盛期,接三龄末  相似文献   
3.
稀点雪灯蛾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 Esper)为害麦套玉米幼苗、棉苗,一般被害株率为20~30%,重者80%以上。1989~1991年研究结果表明,稀点雪灯蛾一年发生三代,各虫态历期:卵期第一代平均5.3天,第二代3.9天,第三代4.2天;幼虫期分别是26.5天,25.2天和27.5天。第一代卵的历期均较其他各代长,第三代幼虫历期较前两代长。稀点雪灯蛾以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对糖醋盆和杨树枝把无趋性,老熟幼虫活动迅速。成虫和幼虫均喜欢栖息在环境郁蔽潮湿的地方,怕高温干燥。一代稀点雪灯蛾动态防治指标为百墩5头。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和40%氧乐畏乳油1500倍液防效达98%。  相似文献   
4.
多种病虫综合危害小麦产量损失率及综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开放式小区试验研究,明确了小麦穗期多病虫同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建立了小麦穗期受麦蚜X1、白粉病X2和叶锈病X3同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相关模式。设立了麦蚜X1、白粉病X2的经济阈值模型。并提出了稳期病虫的综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小麦病虫害分区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影响1982 ̄1991年山东省及各类型区小麦病虫发生量(预报量y)的环境因素(预报因子x1),在一元线性回归初选的基础上,经逐步回归、逐步判别、多元回归和多级判别分析进行精选,共建立全省和各类型区预测模型186个,从中筛选出最优预测模型30个,于1993年和1994年应用,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7.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严重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玉米病毒病近年明显回升,1996年在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通过赴山东省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病毒病对玉米生产的威胁比较大。山东省玉米的病毒病主要是玉米粗缩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田间环境、不同种植方式和播种期,其发生特点和发病程度明显不同。初步分析,在玉米品种不抗病的情况下,目前的种植制度有利于灰飞虱发生和粗缩病毒(MRDV)完成侵染循环,这是玉米粗缩病在一个时期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年度间发病程度的差异,则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目前病毒病监测和治理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8.
9.
甘薯天蛾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5~1996年两年的研究,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建立了一、二、三、四代甘薯天蛾危害春、夏薯产量损失相关模式,与大田自然虫口密度下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基本一致。提出了一代危害春薯和二代危害夏薯的防治指标为百株10头,二代危害春薯和三、四代危害夏薯的防治指标为百株100头或5头/m2。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七十年代,河北省发生普遍而严重,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部分地区发生较重。1983年聊城地区发病面积达60余万亩,近8万亩绝产,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自1982年我省将丛矮病列为主要测报对象之一。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小麦丛矮病毒,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它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ex striafellus(Fallen)]。小麦丛矮病的测报主要依据灰飞虱的带毒率和丛矮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