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60,90,120 mm/h)、不同坡度(10°,15°,20°)、不同生物炭含量(0,3%,6%)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黄土植被坡面水沙及养分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水沙及PO_4~(3-)—P的流失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增大,NO_3~-—N随雨强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径流及氮磷与坡度的规律性不明显,雨强坡度与k值(产沙速率系数)变化率的线性关系中,雨强的影响较大。(2)产流产沙过程相似,均随降雨历时先上升后趋于平稳,NO_3~-—N与降雨历时呈幂函数关系,PO_4~(3-)—P在流失过程中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比为1~2,且在侵蚀产沙及NO_3~-—N的流失过程中,雨强与生物炭相关性极显著。(3)生物炭含量≥3%会增加侵蚀产沙及PO_4~(3-)—P的流失,雨强为60,90 mm/h时,NO_3~-—N流失量随生物炭的增多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雨强为120 mm/h时,NO_3~-—N流失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不同措施黄绵土坡地暴雨侵蚀及磷素流失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不同管理措施对10°、15°和20°黄绵土坡面侵蚀及磷素流失的影响,本文以60 mm·h-1为试验雨强,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以CK(裸坡,0%生物炭,平作)为对照,分析C1(裸坡,0%生物炭,横垄)、C2(裸坡,3%生物炭,平作)、C3(裸坡,3%生物炭,横垄)、C4(裸坡,6%生物炭,平作)、C5(裸坡,6%生物炭,横垄)、C6(植被,0%生物炭,平作)、C7(植被,0%生物炭,横垄)、C8(植被,3%生物炭,平作)、C9(植被,3%生物炭,横垄)、C10(植被,6%生物炭,平作)和C11(植被,6%生物炭,横垄)多措施下黄绵土坡地泥沙及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坡度下C1、C6、C7、C8、C9措施能有效降低黄绵土坡面侵蚀及磷素流失;施加生物炭(C2~C5、C8~C11)加剧了坡地尤其是陡坡的土壤侵蚀和磷素流失;在不同坡面上布设植被措施(C6~C11)均具有拦沙固磷作用,在15°坡面效果最优;横垄措施(C1、C3和C5)减沙固磷效应随坡度增大而减弱,在20°下易失效,故小于10°坡面上宜推广应用横垄措施;植被与横垄措施相结合(C7、C9和C11)在不同坡度下的消减率均在50%以上,故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建议使用横垄搭配植被措施。黄绵土坡面磷素流失以颗粒态(PP)为主,PP/TP流失比例多在80%以上,并随坡度增大而增大;3种坡度下施加生物炭(C2、C4)均使PP占比增至90%以上,而横垄和植被措施能有效降低坡面PP/TP比例。综上,缓坡上设置横垄,陡坡上设置植被或者在植被覆盖基础上合理搭配横垄和3%生物炭措施,均有利于阻控黄绵土坡面土壤侵蚀和磷素流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