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为有效防治漠斑牙鲆疾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研究了导致漠斑牙鲆患病的病原。[结果]镜检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无荚膜,无芽孢,大小多为(0.5~0.9)μm×(1.1~2.0)μm。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浅灰色、直径约0.5—1.0mm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浅乳白色菌落,其中可见狭窄的B溶血环;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中间黑色、周边透明的圆形小菌落。腹腔注射菌悬液的漠斑牙鲆在7d内全部死亡。从发病漠斑牙鲆的肝、肾和脾等组织中可分离出与原病原菌一致的菌株,经再次感染又可分离到该菌株。[结论]所分离的3株病原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具有原发病病原学意义及强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洋放线菌抗肿瘤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有特殊生理活性和潜在药用价值的新化合物,其中,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及开发显示出十分诱人的前景。按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简要介绍了来自海洋放线菌的几种抗肿瘤化合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