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6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址。用于稻鸭共作的田块,必须远离工作污染,远离村镇,地势较为平整,水源充足,无污染,同时要独立水系,防止邻近出块治虫、制草、施化肥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2.
两种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于日本,推广在亚洲,开辟了水稻、水禽有机生产的新途径,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应用推广.日本在稻鸭共作上研究最多的当属日本福岗县桂川町的古野隆雄先生、日本鹿儿岛大学的万田正治教授、日本岗山大学的岸田芳朗博士.近年来,日本在稻鸭共作研究上的最新重要进展有二:一是古野隆雄先生的直播稻鸭共作,二是岸田芳朗博士的稻鸭萍共作.本文依据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文献,着重介绍古野先生的直播稻鸭共作技术、岸田芳朗博士的稻鸭萍共作技术,以供国内开展稻鸭共作时借鉴利用.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是“亚洲共同的技术”是一项卓越的、生态的、环保的水稻可持续生产技术,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和我国的多个水稻产区应用推广。但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鸭苗从孵化场运至农家后要经保温育雏、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这对于长期农牧分离、缺乏养鸭经验的稻农来说,是一件吃力而麻烦的事,不是鸭苗育雏的技术掌握不好、就是鸭苗的驯水未能做好,导致鸭苗体弱,放入稻田后成活率低,直接影响了稻鸭共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稻鸭共作技术和与之相宜的稻鸭品种和培管技术 ,建立稻鸭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体系 ,不用农药和化肥 ,生产“绿色食品”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对螟害的防治和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需继续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10~14日,第五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在韩国忠清南道洪城郡召开。1会议概况这次大会由韩国环境农业联合会、洪城郡环境友好稻作联合会联合主办和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稻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农业和家禽业的生态化生产典范,在亚洲国家蓬勃发展,在中国各地也如尖尖竹笋,坚强破土,茁壮成长,生机盎然。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后代的产业和事业。6月底,沈晓昆先生告诉我去韩国参加“第五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的消息,遂托其采集会议的有关情况。现发表于后,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月22日到2月23日,第十八届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在日本富士山麓的静冈县富士宫市的日本国立中央青少年活动之家举行。参会者有200多人。从大会会场的所在地,就可以看到雄伟的富士山景色。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从1998年起。每年召开一次,至今已召开了18届。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是一种种养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近年来已在国内水稻的主要产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稻鸭共作不仅开辟了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而且开辟了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与传统养鸭仅以产肉蛋功能相比,又增加了役用功能.鸭子在完成稻田的劳作后,又提供了鸭肉供人类食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重要进展:一是直播稻鸭共作技术,二是稻鸭萍共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零日龄放鸭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零日龄放鸭的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以推动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