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产品资料以及物理量场特征,对2018年5月20-22日甘肃省临夏州一次对流性强降水空报失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快速东移,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南风发展较弱,湿层浅薄,前期不稳定能量聚集不够旺盛,对流触发条件不具备,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不支持产生对流性强降水,导致预报员对降水性质判断出现偏差,预报此次降水为对流性天气,有短时强降水发生,而实况为稳定的层状云系降水,对流湍流不明显,降水量级偏小,服务效果不佳。前期预报员对降水性质出现判断失误,因此对降水量级预报偏大。临夏地区典型的对流性暴雨往往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联系,低空急流、低空切变,西北低涡等,而此次过程中尺度系统不具备,北部低涡偏北,冷空气等级为弱冷空气。  相似文献   
2.
临夏州气候变化及对干旱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临夏州1971~2015年气温、降水,1980~2015年干旱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5年,气温急剧增暖,气温变暖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临夏市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南部变暖次之,北部变化最小。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80~90年代偏少,进入21世纪后临夏南部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大幅度较大,北部偏少。临夏出现区域性干旱年份占88.9%,无旱年占11.1%;区域性春旱发生概率为58.3%,春末夏初旱发生概率为44.4%,伏旱发生概率为44.4%,秋旱发生概率为22.2%,春旱、秋旱略有增加,春末夏初及伏旱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实验分析研究了甘肃干旱条件下春小麦环境与基因型的互作用(GEI)及环境不同下产量的稳定性,为甘肃旱区春小麦高产提供有利的依据。Shukla模型是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融为一体,能更有利的研究小麦相关基因型的稳定性状以及互作型的差异的辨别力有效方法。利用Shukla模型对2015年由5个品种、3个实验基地构成的春小麦试验的最终产量结果:基地产均量变化范围为120.57~160.11 kg·667m~(-2),不同品种均产量变化范围87.91~154.37 kg·667m~(-2)。环境间、基因型间和GEI的产量的变异水平达到极显著,3个平方和为总平方和的95.07%、1.89%、3.04%,表明环境和GEI对基因型的变化远没有产量影响大。产量较高、比较稳定的品种有:93101-1、陇春27-4,而9208在这三个方面均表现的最差。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