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雌性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易发生染色体分离错误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其受精后会产生非整倍体胚胎,导致出生缺陷或胚胎致死,是影响哺乳动物繁殖的重要因素。卵母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DNA双链断裂引发重组。重组时缺乏交叉、重组事件数量的减少及交叉靠近端粒或着丝粒导致染色体发生同向分离或不分离,从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当染色体的端粒共向于同一极或没有完全附着在纺锤体微管上时,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SAC)被激活,E3泛素连接酶APC/Cyclome (APC/C)沉默,保护分离酶抑制蛋白(securin)和细胞周期蛋白B (cyclin B)不被降解,从而抑制分离酶和染色体的分离。直到所有染色体与纺锤体实现稳定的双极定向并正确排列到赤道板上,SAC关闭,染色体正确分离。卵母细胞中SAC蛋白缺失,导致SAC不能有效地监测端粒在纺锤体上的正确附着,发生染色体分离错误,从而产生非整倍体卵母细胞。因此,通过现代分子技术手段解析非整倍体卵母细胞所涉及的机制是保护哺乳动物生育的重要目标。作者主要介绍了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的染色体分离错误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开发卵母细胞非整倍体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白牦牛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以及卵巢保存温度和时间对其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抽吸卵泡,每卵巢平均可获可用卵母细胞4.7枚,再切割卵巢,可显著提高可用卵母细胞数9.8枚/卵巢。将屠宰白牦牛卵巢分别置于20~29℃和30~38℃的生理盐水中,6 h内收集卵母细胞,其成熟率、卵裂率分别为65.7%、41.3%和73.3%、45.7%,两者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但均与<20℃组(16.0%、0)差异显著。在30~38℃下,白牦牛卵巢保存时间超过6 h,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卵裂率显著下降,卵巢保存时间在2 h以内最好,最晚不超过6 h。  相似文献   
3.
分离培养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的目的是克服体外受精中早期胚胎发育阻断,建立有利于牦牛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共培养体系.采集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同时从卵泡液中获取颗粒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培养过程中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方式和形态特点.输卵管上皮细胞贴壁生长时,呈多边形,且呈单层成簇生长.培养144 h~216 h,可形成细胞单层.颗粒细胞贴壁生长时,呈现聚集生长特性,贴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呈放射状.培养72 h~96 h,形成颗粒细胞单层.  相似文献   
4.
黄体生成素(LH)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对卵泡的生长和排卵十分必要。哺乳动物卵母细胞阻滞在减数分裂I前期,卵母细胞中高浓度cAMP抑制减数分裂恢复。LH峰后,卵母细胞内cAMP水解,恢复减数分裂。卵母细胞成熟后,孕激素受体(PGR)、表皮生长因子(EGF)信号通路激活介导卵母细胞排卵。本文综述了LH诱导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和排卵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排卵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精确分离是在纺锤体的正确组装和纺锤体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SAC)的监控下完成的,对于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来说,纺锤体的形成和SAC都是保证染色体精确分离的重要因素,如果染色体分离错误将直接导致自发性流产或其他出生缺陷。卵母细胞中心体缺失后,细胞依然能够依靠独立于中心体而围绕染色体成核的微管反向平行排列能形成双极纺锤体,即自我组装纺锤体。由微观组织中心(microtubue organizing center,MTOC)召集微管聚集,成熟促进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维持两次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过程,细胞静止因子(cytostatic factor,CSF)维持分裂中期结构,使纺锤体在染色体没有全部集合到赤道板时保持稳定。大体积的卵母细胞容易产生非整倍体,且卵母细胞中不含有中心体这一特殊性导致卵母细胞中是否存在SAC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争议,但现在SAC是确保卵母细胞染色体精确分离的机制之一已被初步证明。在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之间存在一种黏连,细胞会产生"等待-后期"信号抑制SAC活性,从而保持这种黏连稳定,直至所有染色体完成与纺锤体的连接,"等待-后期"信号失活,SAC启动,使染色体间的黏连失活,进而在纺锤体的作用下染色体分离。作者综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特异性组装过程和纺锤体检查点的组成及作用机制,丰富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为减数分裂过程中非整倍体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卵母细胞在与精子融合形成合子前会经历2轮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不同的是,2次减数分裂都是不对称的,最终会产生1个大体积的具有全能性单倍体卵母细胞和2个小体积的注定退化的极体。肌动蛋白丝作为卵母细胞中的细胞骨架,与分裂过程中的囊泡转运、细胞核定位、纺锤体迁移与锚定、极体排出和染色体分离等生物学事件存在重要联系。本文以哺乳动物为模型,总结了肌动蛋白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的重要调节机制与信号通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和胚胎冷冻保存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保存物种的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冷冻引起的DNA甲基化对其印记基因缺陷性疾病的发生和后代生理功能的差异会有很大的影响。作者就冷冻保存技术对配子(精子和卵子)和胚胎的DNA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冷冻引起的DNA甲基化对后代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对配子的冷冻保存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貉早期胚胎发育体内微环境变化,试验选用年龄相同、体重相似的成年健康母貉23只,在繁殖季节自然交配,并受配1~2次,以第1次交配为零点开始计时,分别于初配后29~99h(n=7)、100~126h(n=7)、169~268h(n=9)随机处死貉,用免疫组化、透射及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貉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输卵管和子宫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用X射线能谱技术对貉输卵管液和子宫液中的钾、钙、铁、锌等9种元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随着貉早期胚胎的发育,其后期输卵管长度、黏膜厚度、皱襞高度和上皮高度均显著减小(P<0.05),输卵管直径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子宫黏膜厚度、皱襞高度及子宫腺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子宫的直径和长度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随着貉早期胚胎的发育,貉子宫黏膜上皮微绒毛、脂滴和溶酶体含量增多。③随着貉早期胚胎的发育,其后期输卵管液中硫、钙、铁、铜和锌元素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钾、氯和钠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子宫液中硫、氯、钾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P>0.05),锌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磷、钙、铁和铜的含量呈波动性变化。本试验初步揭示了貉早期胚胎发育内环境的变化,为貉胚胎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牦牛卵巢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条件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采集方法和不同培养液对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培养效果。结果:在牦牛乏情期,每个卵巢平均回收卵数为(9.33±4.30),可用卵数为(5.63±4.19)。将牦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置于5种成熟培养液中培养,成熟率分别为75.56%、71.11%、81.33%、77.33%和77.78%,卵裂率分别为42.22%、33.33%、49.33%、46.67%和42.22%,其中C的成熟液效果最好。来自卵巢表面卵泡的COCs的成熟率(81.33(vs69.33(,P>0.05)高于来自卵巢内卵泡的COCs,卵裂率(49.33%vs34.67%,P<0.05)显著高于来自卵巢内卵泡的COCs。来自明亮卵泡的COCs的成熟率(81.33%vs33.33%,P<0.01)和卵裂率(49.33%vs3.33%,P<0.01)极显著高于来自混浊卵泡的COCs。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研究认为,梅花鹿和马鹿杂交后代都是可育的,但是近几年,在梅花鹿和马鹿杂交利用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生杂交公鹿配种正常,但所配全群母鹿空怀的现象,这样的公鹿人工采出的精液中通常没有精子。本研究采用细针穿刺睾丸细胞学检查方法对吉林省和辽宁省部分养殖场的梅花鹿和马鹿(正交和反交)杂交后代的成年公鹿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有一些雄性花马杂交鹿睾丸表现生精障碍,这些公鹿精子的发生被阻断在不同发育阶段。同时,观测梅花鹿和马鹿杂交雄性后代不育个体和可育个体的睾丸体积,没有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